没有人对成都文化感到陌生。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到宽窄巷子的一杯清茶,再到春熙路的熊猫雕塑……坐拥众多传统与现代文化元素的成都,如今已把目标设置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为此,成都日前举行了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天府文化”在会上被反复提及。
这对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来说,无疑是兴奋而又颇感压力。对他而言,天府文化作为城市永远不会改变的“不动产”,是成都冲向世界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丰富的文化资源背后,如何将天府文化植入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让文化的理解度和自豪感成为每个成都人的必备品质,是谭平和天府文化研究院正在探索的课题。
认识文化:“三城三都”的提出找对了天府文化的自身优势
谭平表示,与传统巴蜀文化不同,天府文化从时间上来看横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有传统元素,还注重现代都市存在。也就是说,天府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书籍或器件,也可以是今日的文化场所或音乐,或是餐桌上的一道菜肴。“这次专门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志在把都市文化精粹进行传承和打造,体现了城市文化上的雄心壮志。”谭平表示,城市硬实力的发展和城市品牌形象的建构,要以文化本身为目的,进行价值观的传播,而天府文化是重要传播手段。
如何打造天府文化?谭平建议,成都首先要从传统文化软实力进行变化,譬如改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让文化也成为城市发展的“硬实力”。他特别提到,成都要将文化含量注入城市建设,在与海内外的城市竞争中做好文化产业,“尤其是服务性第三产业”。“做好文化产业,不仅能为经济发展作支撑,还将回到城市终极追求,通过培育城市高度文化自觉,以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品牌打造。”谭平说。
这也与成都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不谋而合——成都将以“三城三都”为载体,打造不一样的成都标识:即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打造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和国际会展之都。
“天府文化的意义不止于文创产业,成都不仅眼界开阔,还找对了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所在。”谭平评价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既要保留本身个性和优势所在,同时还把城市内部各种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调动起来,整体推动城市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植入基因:青龙湖的朱熹宗祠就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
“三城三都”的背后,还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文体场馆的打造进度表。在谭平看来,这正反映了成都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过程中的前瞻性——首先要有文化的载体,之后再来推动天府文化品牌的传播。
“很关键的因素即是,这些高大上的场馆要接地气,不仅要尽可能低价或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要在其中植入恰当而具影响力的文化元素。”谭平说,景观景点的打造大多是“可复制的”,“花钱也难买到的”正是根植城市的天府文化。例如,成都正在打造的天府绿道中,除了点缀城市绿意,体现城市休闲文化,还在不同阶段创造性植入当地的文化。谭平特别提到,青龙湖区域的朱熹宗祠是龙泉驿区特有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是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可能大部分市民不清楚朱熹后代的一部分人在成都生活着,这样的文化植入则能帮助这一事实得到更多人的共识。”
除了天府绿道,凡是方便和提升市民生活的城市场所,都要把自然和人文深度结合。在成都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过程中,谭平认为天府文化的传播还存有很多机遇。例如已名扬海内外的川菜,能不能以国际视野进行新的传播,融入滋养川菜的天府文化因素,当成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寻找他们:除了青年人才还需要传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
作为天府文化研究院院长,谭平是最接近天府文化生长的“当局者”。随着天府文化的传播渐入佳境,谭平认为目前成都最需要的是“人”——青年人才和传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
“在所有关于天府文化的活动和论坛中,几乎所有大腕都是年龄较大的老者。”谭平认为,老者代表的是天府文化的过去,而作为横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青年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来,无论何时,天府文化行动都需要20~30岁的年轻人才,成都要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给予他们成长机会和容错空间,“要让年轻人唱主角,30年后的成都需要这些文化的传承者。”
除了青年人才,谭平认为成都还需要传承天府文化的普通人。“进入一个城市,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的一定是当地人。”他表示,除了城市博物馆和音乐厅,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和言行举止体现了城市的价值观和文化感,“真正优美的东西要走进老百姓内心深处,才有可能透过这扇窗户传递给外面的人。”
因此,在打造天府文化的过程中,谭平提出要做好“雅文化”,让城市的主流人群能够欣赏,并且对这些历史和文化肃然起敬。他表示,每个成都人都要清醒认识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是所有人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