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据吉林日报消息,长春,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中国汽车、电影、轨道客车、光学、生物制药等产业的重要基地。进入新千年后,长春市在自身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产业规模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延续、保持长春原有的春城特色,并能开拓、创新,紧跟国内大中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是长春城市发展建设迫切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议题。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因此,开发地区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是长春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加强对城市历史性街区和建筑物的保护与利用。1931年至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建立所谓的“伪满洲国”,长春作为“伪满洲国首都”是日本殖民者统治中国东北地区的大本营。当时,日本侵略者妄图长期霸占东北地区,对长春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建造方面投入较大,城市规划主要借鉴了华盛顿和堪培拉,这在当时是世界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样式之一。如今,散落在城市老街区内的所谓“满洲式”建筑,如伪满皇宫、“八大部”伪满行政建筑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重要见证。建国后,长春市对伪满建筑的维护和使用做出了长期的探索和努力,使之成为长春市特有的爱国教育宣传名片。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除了要注重保护,还应考虑到开发。尤其是一些伪满时期的民用和商用建筑,此类建筑多处于老城区,在改造老城区的同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老建筑,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强化城市的品牌战略,强化区域的可识别性。当今的都市建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部分地区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毫无特色可言。那么,什么是“城市特色”?广义是指城市与众不同或独有的优秀现象、品质或个性;狭义上专指城市形象易于被人们感知的因素。如提到北京,我们就一定会想到它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上海是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等。多年来,长春通过打造旅游产业文化,如开发冬季的冰雪节、夏季的消夏节,以及大力发展展会经济,定期召开东北亚博览会、农业博览会、国际汽车博览会等一系列展会,逐步将长春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科技文化城”等。但就强化城市品牌战略和区域可识别性而言,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宽容大度、自强不息”是长春的城市精神,我们应该本着这种精神,加强城市街区中道路、区域、节点和地标的建设,开发具有长春地域文化特色的新街区模式,进一步提升长春整体的城市形象。
最后,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居民的现代文化素养。党的十八大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在经济和文化同步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需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长春市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最有人情味的城市”,又是国内重要的高等教育学府集中地,可以说,长春市在历史上就有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充分利用长春旧有的文化资源,开创新的文化特色是长春文化发展、经济腾飞的新机遇。具体来说,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长春北国春城的文化特色。一是加强绿色城市的整体性规划。近年来长春市对伊通河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伊通河逐步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但类似规划应该在城区内进一步铺开,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在整体上打造绿色长春的新形象。二是注重整合文化资源。长春是国内知名的汽车城、电影城、大学城,无论从科技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都有可加以利用的综合性资源。长春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塑造必须将文化根植到城市建设中,发掘更有价值、更有品位的城市文化符号。三是重视文化传播。长春市在注重展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城市人文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保持长春市的城市历史文化连续性和记忆性。将长春城市文化形象作为传播的主体,对内对外形成一套整体的传播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