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后的第5天,美国杜克大学的工程学教授亨利·佩德罗斯基在一篇随笔中强调:“我们要向前,而不是向上。”但是,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是历史上摩天大楼建设发展最为迅猛的10年,全球共新建350座。
过去几年,中国究竟冒出多少摩天大楼?如果按照“152米”这个美国标准统计,在建的就有200多座。未来十年内,将有1318座落成。
建摩天大楼果真是面子上贴金、里子上拉动地方经济的好事吗?相关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不能否认摩天大楼带来的经济效益——租金收益、旅游效应、地标意义等,但要考虑,就中国经济目前的体量,到底能接受多少栋摩天大楼?是不是又该考虑摩天大楼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
事实上,摩天大楼收回成本是漫长的过程,台北第一高楼101大厦用了10年时间才开始盈利。当然,如果大楼的空置率过高,不但收回成本是奢望,而且还会让本就疲软的经济更加萎靡。
向上,尺度越建越大
近年来,摩天大楼在建和已规划数量越来越多——媒体曾援引“高楼迷”网站的统计称,中国摩天大楼建筑数量为1938座,远超美国的436座,而潜在的建筑数量中国为1280座,也远超排在第二位的阿联酋的50座;高度越来越高——据2012年7月Emporis地产数据库发布的报告,全球前十的摩天大楼中,位于深圳高648米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632米高的上海中心、597米高的天津高银金融117、天津的CFT摩天大楼、大连绿地中心均位列其中。
据公开资料,中国摩天大楼的最高高度远不止600多米。去年有消息称,6月5日,远大科技集团子公司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与长沙市望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协议,“规划建设一栋高838米,比迪拜塔高10米,建设周期仅7个月”。近日,有传言称,在苏州的地标性建筑“秋裤”大厦旁1公里左右的地方,或还将规划一栋700米高的大楼。
“未来,中国的摩天大楼可能会越来越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必须看到的是,在东部沿海一些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的地区,城市空间越来越稀缺,再加上一些与CBD、金融中心等的规划,都不得不让地方政府将发展的方向瞄准‘天际线’,缓解空间资源的紧张。”
向前,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在徐长乐看来,“摩天大楼能起到地标性作用,吸引产业发展要素集中,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徐长乐说,“但摩天大楼的规划始终要看经济发展的能级。比如,中西部地区规划600米或800米高的大楼,就要思考,这是不是‘竭泽而渔’——仅发展了一块区域,而让城市中的其他区域都发展失色?又是不是有足够的配套支持这些摩天大楼的发展?又是不是借助摩天大楼来拉动房地产?”
广东社科院教授丁力的看法是,摩天大楼越来越多,就是“地方政府要面子”,一个潜在的心态是,“经济等其他成绩比不上你,但我在地标建筑上可以超过你,也会对招商引资起到帮助,同时,可以拉动房地产。最终,可以完全达到自己所想要的政绩”。
“殊不知,将重心放在摩天大楼的负面效应同样很大。”丁力说,“比如,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有报道称,“过去10年上海经济起飞过程中兴建的摩天大楼,令上海地表已不堪负荷,陆地沉降现象日益严重,平均每年下沉1.5厘米,已影响到地铁和高楼建筑的结构。”
从现实角度考虑,更大的风险可能来自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财政考验。据了解,在地方债这块,国家审计署的统计已超12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认为,“中国的公共债务总量已超过GDP的50%。”
一项数据显示,一般寿命为65年的摩天大楼,消耗的维护费用可能会是建设这栋摩天大楼的3倍,这些钱最后到底由谁来出?丁力认为,“在巨额的地方债面前,现在或已不得不考虑摩天大楼兴建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