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举行的山东“两会”上,山东省省长郭树清透露将组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探索保护齐鲁传统文化遗产新模式。记者2月12日从山东省文物局获悉,“乡村记忆工程”近日已正式启动,首批20个单位已着手试点。
2013年,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提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突出文化特色,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基于此,“乡村记忆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保护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建筑,如民居、街巷、祠堂、园林、乡村大院,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产遗物遗迹等实物,以及上述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
“推进过程中,我们将着重引入民俗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等新概念。”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介绍,“乡村记忆工程”将在现有乡村、撤村并社区、城镇三个层面展开。现有乡村层面,山东拟选定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具备农村传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结合生产用具、生产生活遗物遗迹的展示,形成集乡土建筑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博物馆。撤村并社区层面,在新建社区划定1000平方米至1500平方米的范围建设社区博物馆,采取多种展览形式,挖掘和丰富村落、社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展示村史、村情。城镇层面,依托现有村镇整体风貌,选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乃至整条街区、街巷,建设“原生态”的社区博物馆。
目前,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物局牵头的“乡村记忆工程”联席会议制度已基本建立。联席会议确立工程以“乡村(社区)自主、专家指导、政府扶持”为实施原则,涉及的古村落、古民居、古街巷建筑本体的保护维修,结合当地的城镇化建设规划,主要由市、县财政负责。
按照计划,今年一季度就“乡村记忆工程”在全省进行地区性调研摸底,对省内传统文化遗产分布基本情况进行归类整理。今年上半年选取20个基层单位开展试点,年底前完成第一批试点社区(乡村)博物馆的改造布展工作。试点建设工作完成后,“乡村记忆工程”实施小组将形成规范化标准,在全省推广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