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回望多远,就能瞭望多高。一部部飘逸于纸上的史志,是基于城市对于自身特色与文化记忆的追溯与整合。那些原本独立存在的、镌刻着时代烙印的人物和物件,被精密、确凿地链接成了时光的脉络,展示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厚度。
伦纳德·蒙洛迪诺在《思维简史:从丛林到宇宙》中这样阐述,“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在于,人类是唯一一种能够利用过去的知识和创新去创造的动物。”风云际会的青岛,无论是悠远的古代史还是撑起“历史文化名城”大旗的近代史,岁月的沉淀给了青岛记忆丰厚多元的历史底蕴,也同时让钩沉的能量厚积薄发为一座城市前行的文化能量。
历史是城市影响力的底蕴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历史,青岛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就会随之提升。3月到6月,中山路如是书店举办“1897—1949·探寻青岛老城印记——邹德怀收藏展”。这场展览在青岛引起探索城市记忆的热潮,“发现青岛”的热浪至今余音绕梁。
多数人对老物件收藏者的第一印象,是有着生活历练的年长者,而很多人见到邹德怀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这么年轻啊。”34岁的邹德怀却是一位有丰富收藏经验的“历史拓荒者”。近年来热度极高的历史人文视频《寻找Nadine Hwang》中,邹德怀用老照片制作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让人们记住了那个时代风云下的奇女子——黄讷亭。这个令观看者唏嘘不已的作品,仅视频号就有超过500万次的播放量,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1000万次。
1990年在青岛小港出生的收藏家邹德怀,是网上拥有200万粉丝的文博大V。“1897—1949·探寻青岛老城印记——邹德怀收藏展”,正是他从个人收藏中精选出与青岛主题有关的500件珍贵实物和老照片,第一次回到家乡举办的个人收藏展。
以“探寻青岛老城印记”为主题的收藏展,深度呈现了青岛从1897年至1949年间的老书店、老照相馆、老写真贴、老明信片以及和青岛近代史相关的藏品,“让青岛老城有故事可讲、让老城历史有影像可看”,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邹德怀从2012年起致力于东亚近现代历史相关影像材料和近代文物的征集研究,目前藏有原版老照片10万余张、旧相册数百本。他在互联网个人账号上持续分享自己的收藏和研究,得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关注与追捧。
“青岛的开埠历史并不算早,但是仔细梳理下来你会发现,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先后有20多家照相馆落户青岛。根据当时的城市发展水平,青岛拥有照相馆的数量可比肩北京、上海、天津、广州这些城市,我还曾在英国买到过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注了3个城市,分别是伦敦、东京和青岛。”邹德怀认为,由此可见,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青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这个展览被海内外诸多媒体报道,这是让我很自豪的事情。目前,德国有关组织也一直在跟我这边讨论去德国巡展事宜,非常兴奋有机会把家乡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历史是文化传播力的脉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以文字形式保留下来的城市史、文化史,有些东西可能会流失在历史的尘烟里。
近年来,《城市图志·一家三代人的青岛影记》《胶济铁路风物志》《光影中山路》《里院》《台西镇》《青岛城市化的早期步履》《青岛早期城市金融谱系》《彩色八大关》《斑斓老街》等青岛历史人文书籍,让泛黄且重彩的老青岛从历史烟云中升腾。正如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所言,爬梳历史,修史修志,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坐冷板凳的活儿。很多历史人文书籍的作者站在历史的最深处,钩沉历史,带领读者一起对青岛的历史做了一个很好的梳理,让人们看到青岛历史的天空中还有无数颗熠熠生辉的星星。
从一本书到一座城,从历史文化探究到城市精神提炼。不久前,《三晟堂札记》新书发布仪式在青岛举行。《三晟堂札记》是青岛市国学学会会长李蛟龙立足藏品实物和第一手文献,对两位寓居青岛的文化名人王苍、吕美荪,以及一个金石世家——诸城王氏家族做出的开拓性研究。
齐鲁书社副总编辑张丽认为,从青岛的城市发展史来看,对于近代以来在青岛留下不凡文化足迹的学者,需要有人去不断地回顾、铭记,呈现给今天的人们,否则,这些卓越人物的轨迹很可能会被历史烟尘所掩埋,导致最终寂寂无名的命运。
“整理一个人的年谱很复杂,时间线非常长,没有10年或者20年的积累很难完成。《三晟堂札记》对王苍、吕美荪还有王氏家族每代人的生命轨迹、学术交游等进行了研究整理,开拓了青岛文史研究的新领域。”文史学者刘宜庆表示,关于青岛的人文精神,他认为一个是包容,一个是生长,无论是城市的建筑风格,还是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作品和研究,都能体现出来。如果用一个口号来定义青岛,他的理解是“中西融合,海韵青岛”。
20世纪上半叶云集岛城的青籍、定居、羁寓、萍游作家及其在地作品,包罗新旧文白,都留驻着彼时的体温,是“人”与“文”现代化的历史纽结。青岛作家翟广顺著有《青岛文学史》,通过这本书对青岛的地域文学经验进行叩问和发抒。
20世纪上半叶的青岛文学,与山东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显而易见的交错互动、融会互证关系。作为承载历史符号的青岛文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青岛文学史》挹取青岛自1891年建置到1949年解放这一时段,以学术的、批评的立场,对青岛文学追寻现代性的起伏与得失进行梳理和导读。
历史是旅游吸引力的磁石
从浩若烟海的历史尘埃里,从零散并凌乱的时间碎片里寻找并发现线索,然后集结成册,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城市的贡献。
“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成立15年以来,全面系统地进行青岛(市南区)历史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保护传承和编辑出版等工作,为青岛市和市南区的文史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市南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办公室主任张萍介绍,这个研究会集中了青岛近百位热爱历史人文研究的青岛学者和收藏家,连续编印了50期内部交流刊物《市南人文历史研究》,刊登文章近800篇、500余万字,涉及了青岛建置130年、“五四运动”100年、青岛回归100年、青岛解放70年、青岛观象台100年、电影与青岛、青岛时尚形成史、青岛金融中心的形成、栈桥与中山路溯源、青岛早期工业化轨迹等重要城市历史文化专题。近年来,青岛市城市更新中不乏对历史的复原与活化,历史人文研究正是延续城市历史、传承城市文脉、赋能城市更新的助力。市南区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的修复开放,名人故居旅游线路的诞生,都离不开历史人文学者丝丝入扣的复刻与研究。
“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青岛的民间收藏家邹勇对历史物件的涉入始于21世纪初,从2017年以来,捐展多件藏品,已经举办了12场历史文献展。2021年,他干脆注册了“市南区邹勇历史文创工作室”,常年举办公益文献展。其中,青岛记忆历史文献展、共青团史料展、西镇历史文献展、王度庐武侠小说暨青岛国术史料展、青岛茶商暨茶历史文献展、啤酒花历史文献展等分别在邮电博物馆、老里院等文旅场所展出,成为市民和游客发现青岛的人文打卡点。
“你的藏品都是青岛历史时间线上的珍珠,无须有顾忌,但收无妨。”邹勇说,他曾经苦恼于自己的藏品太多太杂,直到他得到一位收藏大家的鼓励并在收藏展览上得到认可后,坚定了他在收藏之路一直走下去的决心。2015年,青岛市档案馆举办了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的评比,他的一件藏品列十大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之一。同年,这件藏品荣获山东省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现在,他几乎每周都早早地去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主要是看看地摊经营者手里有没有关于青岛的老物件。
“收藏本身就是保护历史文献。”如今,邹勇的公众号“青岛记忆”已经积累了接近500篇小文,每篇文章虽然不长,但串联起来,就是一条有意义的历史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