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新闻 > 热点推荐

共建共享,抒写文明贵阳新华章——贵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时间:2018-11-19 10:07:21  来源:贵阳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金毛毛

  在贵阳,有这样一道美丽的风景,碧水长流青山常在,街道整洁环境优美;

  在贵阳,有这样一股向上的力量,道德讲堂凝聚共识,凡人善举弘扬新风;

  在贵阳,有这样一缕温暖的阳光,志愿服务扶老帮困,传承爱心守护和谐……

  这风景、这力量、这阳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明。贵阳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成果,深入开展“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深化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2011年,贵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5年、2017年连续两次保持这一称号。荣誉的背后,是历届贵阳市委、市政府把抓好文明建设作为一道“必答题”,坚持与时俱进、实践创新,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和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不懈努力。

  如今,更加坚定的主流价值、更加高扬的道德旗帜、更加清朗的社会风气,已聚合起四百余万贵阳儿女同心同德的磅礴伟力,为建设公平共享创新型中心城市而奋斗。

  筑牢精神高地增强价值观自信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在贵阳,道德讲堂里,宣讲员用科学、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解读,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间大义、人间温情;

  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机场车站,一幅幅公益广告扮靓筑城、传播文明;

  无人报摊上,市民拿走报纸后自觉把钱放进小盒子,小小的举动,折射出这座城市的诚信之风……

  思想凝聚发展共识,精神汇聚前进力量。

  近年来,我市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户外广告、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建筑工地围挡等社会媒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大力宣传,并将新时代贵州精神和贵阳城市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内容,融入道德体系、文明行为、行业准则等制度规范,融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全过程。

  我市着力在贯穿结合融入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所不在——

  举办一次次立足基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机关、在校园、在家庭、在乡村、在社区、在企业、在商户、在窗口等活动;

  广泛利用道德讲堂、道德模范巡讲巡演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开展普及宣传、教育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送到百姓身边、送进大家心里,目前全市共建有道德讲堂2420个,8000余人次登上“积德榜”;

  围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主题活动,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推动全社会践行礼仪规范;

  开展“文明商户”“诚信商户”“诚信示范街”“诚信示范店”等创建活动,组织编印《一诺千金——贵阳市诚实守信故事选》,发布“诚信红黑榜”,引领社会诚信风尚;

  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珍惜美好幸福生活,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不断加深了市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也让更多人加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

  厚植文明沃土展现城市新气象

  城市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来源于对文明的不懈追求、对文明成果的不断巩固。

  近年来,贵阳市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巩固提升文明城市成果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区两级签订承诺书,明确创建职责,锁定任务,对工作不力、成绩滞后的单位或个人责令整改。

  为了提升市民参与度,凝聚创建文明城市的合力,贵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开展各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推荐评选,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

  广泛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文明行动,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思想和生活观念,推动城乡文明进步、社会风气向善向上转变;

  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设置和完善宣传栏、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道德讲堂”等文化服务设施,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文明之花在乡野田间绽放;

  开展“做文明有礼贵阳人”活动,制定下发活动方案,开展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排队守秩序、礼仪待宾客四项活动……

  天道酬勤,2011年、2015年、2017年,贵阳市连续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贵阳人民十余年来共创共建、共治共享文明城市的最大肯定。

  精神文明创建,归根到底是为百姓谋福祉,让社会更和谐。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文明创建单位不断涵养职业操守,树立行业新风;我们看到,在家庭,文明创建促亲人相亲相爱,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我们看到,在校园,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孩子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

  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同步提升……文明创建和巩固提升,让贵阳这座城市处处闪耀文明之光,让市民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激发向善“基因”引领社会新风尚

  道德榜样是时代道德实践、文明传承的鲜明印记。贵阳尊重和爱护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将美德善行传递给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近年来,贵阳通过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好人榜”等评选活动,让一个个如刘芳、毛腊生、李海江、雷月琴一样的普通人,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道德的模范、文明的榜样。目前,贵阳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荣誉获得者11名、全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荣誉获得者35名、全市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荣誉获得者106名。

  关心关爱道德模范。贵阳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奖励、礼遇和帮扶道德模范实施办法(试行)》,推动道德模范关爱帮扶常态化,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期间,对历届全国全省全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进行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

  创新宣传形式,讲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故事。在道德讲堂,道德模范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传递正能量;在社区村落,一块块“积德榜”展示着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诠释仁、义、诚、敬、孝等传统美德;道德模范事迹巡演中,一个个节目以贵阳各级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为素材,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集中展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各级新闻媒体深入基层采访报道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接地气、有温度的先进典型形象……

  据统计,全市文明办系统共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巡讲、巡演活动189场,受众人数达3万余人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市民们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

  在广东卫视《你会怎么做》栏目组走进贵阳期间,一位乔装成“背篼”的演员来到贵阳数家店铺讨水喝,没有一个贵阳人拒绝“背篼”的请求,甚至还有人主动送上瓶装水和羊肉粉;

  晚高峰时段,一辆载有重症病人的救护车急需赶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阳交警一路护送,沿路司机纷纷让道,救护车10分钟就到达医院,最终为病人赢得抢救时间。

  用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道德楷模的善行义举传递弘扬社会正能量,贵阳激发了城市的向善“基因”,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坚持共建共享让城市更有温度

  创文为民,更要靠民。文明的种子在爽爽贵阳落地生根、开出绚丽花朵,离不开全城的呵护、浇灌。

  在贵阳,到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系着“绿丝带”,穿梭在街道、院落,宣传安全知识,普及文明礼仪,打扫环境卫生;活跃在贵阳火车站、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为旅客提供咨询、指引等服务;走进黔灵山公园、河滨公园等城市公园,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

  目前,贵阳注册志愿者超75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体达2090余家,共发布活动项目14200余个,项目总时长超过2500万小时,贵阳“绿丝带”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服务在贵阳蔚然成风,文明理念在全市广大市民中也已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贵阳的一道道“文明风景”,激发出文明城市的内生动力——

  在公交车站点,市民井然有序、自觉排队等候上车;在斑马线上,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车辆主动礼让行人;“取之有度,量力而食”“俭以养德、文明用餐”,在学校企业等集体食堂和餐馆酒店,市民积极参与“文明餐桌”行动,自觉“光盘”;在筑城广场、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市民游玩过后收集好垃圾,把快乐带走,把文明留下……

  文明花开筑城大地,文明成果人民共享。如今,越来越多的贵阳市民争当文明社会的先行者、志愿者,文明正在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遵德守礼、团结友善、安全有序、平安和谐的文明之风已经形成。

  站在新的起点,贵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全市人民力量,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共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爽爽贵阳新未来。

最新信息

  本网讯 本网(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