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爱心城市

爱心城市,漯河有我“顺风车”

时间:2013-04-24 13:10:59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刘广超

  昨日中午,在漯河市火车站一公交站牌附近,27岁的刘贺威(下图)用自己的私家车搭载了一名陌生人。他这样做已经有一年了,自去年3月他免费顺路载客以来,已有上千人坐过他的顺风车。在他的感召下,加入“爱心顺风车”行动的车辆已由当初的1辆壮大到现在的140多辆,载客万余人次……

  “我自己也是顺风车的受益者,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时乘坐过顺风车。从那时起,‘顺风车’这个词就一直烙在我心里。”谈起当初发起“爱心顺风车”行动的动机,刘贺威告诉大河报记者,他从北京回到漯河老家创业后,每天看到大街上重复发生的焦心事,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投身到这项公益事业。

  “2010年我在文化路丹尼斯附近等车,当时有急事,但等了半个多小时都不见一辆出租车,也等不到要乘坐的公交车。”刘贺威说,那时路上的私家车已经比较多,每辆车上大都有空座,“当时我就想,要是谁能让我坐一下顺风车,该多好呀!”从那时起,刘贺威就起了发起“爱心顺风车”行动的想法。

  “这是我拍的咱漯河街上的照片,你看路上的车特别挤,但不少私家车上都是一到两个人……”刘贺威打开他的手机相册,指着照片说,“要是三辆私家车上的人合到一辆车上,路上就会少两辆车,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交通阻塞、缓解交通压力,也有利于环保。”

  去年春节,有了自己的私家车的刘贺威,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主题就是“爱心顺风车,搭载陌路客;千万同城人,人人献爱心”。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帖子一呼百应,有的网友分析困难,有的网友提出解决办法。

  “初期组织顺风车时,主要是发展队伍难,让乘车者信任也难。”刘贺威说,“为取得乘客信任,我们制作了车贴,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车主的信息。”

  “乘坐你们的顺风车,安全怎么保障?出了事故谁负责?”记者问。刘贺威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在爱心车主和网友们的群策群力下,他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每个顺风车车主都要通过实名登记,顺风车的所有座位都入保险,车主要有驾照且至少有3年以上驾龄,“我们的组织是公益性的,考虑到顺风车司机的安全,我们只服务到晚上八点,这样就可以减少司机的危险度”。

  去年3月起,刘贺威开始了免费搭客。慢慢地,加入者越来越多。在特殊时期,比如说高考、春节、雨雪天等,刘贺威会发起特别行动,呼吁更多车主参与。

  谈起拉客的酸甜苦辣,刘贺威下意识地笑了起来。“去年刚开始拉客时,一天傍晚,突降大雨,我从火车站附近的工作地点开车回沙北辽河路的家。途中在一个公交站牌下看到几个人在等车,我主动邀请顺路免费搭车,没想到大家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好像我不是神经病就是个骗子。”刘贺威感慨地说,好在有一个小伙子上了他的车,但还是在车上质问了他一路。

  “后来知道这个活动的人多了,慢慢地我们就能体会到不少温暖和感动。”刘贺威说,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几拉了一对母子。下车后过了半个小时,那位母亲给他打电话说:“别渴着了,一杯奶茶放到你后座上了。”

  “我家是卖蛋糕的,家里有好几辆车,现在我们几个兄弟也加入了‘爱心顺风车’。我开车拉人时,要是别人不敢坐,我就指着‘爱心顺风车’的车标告诉乘客。”顺风车车主姚凯告诉大河报记者,“我开车送蛋糕,来回都能拉上人,我的车子比较大,有时可以拉六七人,感觉挺温馨的。”

  一年来,“爱心顺风车”的成员从当初的刘贺威一个人,已发展到140多人,“漯河爱趣顺风车”组织也顺势成立。“去年刚开始做了50多个二维码车贴,现在就不够用了,还有80多辆暂时没车标的顺风车。”刘贺威说,“今天又从外地发过来150个,加入的车主越来越多。”

  记者问他们一天能拉多少乘客,刘贺威说:“基本上顺风车每天可以搭载100人,下雨天或年关的时候每天可以拉到200人……”

  据了解,1986年出生的刘贺威,除组织协调爱心顺风车组织外,他还组织有其他的便民活动。刘贺威说,“凡是便民、利民的公益活动,我都会尽力做好”。

 

最新信息

  文化志愿服务关系到公众文化素养[详细]

推荐信息

  文化志愿服务关系到公众文化素养[详细]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