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通远门、万州天生城、奉节瞿塘峡摩崖石刻……在巴渝大地上,像这样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还有很多。近5年来,我市在保护珍贵文化遗存工作中亮点频现,4个直辖市中,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文物保护工程交出漂亮答卷。(据本报报道)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无论是青瓦白墙的巴渝民居,还是古色古香的特色村落,这些文化遗迹都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当人们回望这些遗迹,就是与城市古老的精神相接。唯有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有效保护文物遗迹,才能让城市文脉传承下去,以文脉滋养城市灵魂。
然而,面对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很多人却不懂保护——要么目光短浅,大拆大建,让特色文迹变得千篇一律;要么开发不深,让文物“深藏深宫”。这些都是文物保护的误区。事实上,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从来不是独立的。唯有认清这个发展规律,将文保工作融入城市规划中,才能在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让城市“金名片”发扬光大。
近年来,重庆正是利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手段,在保护和开发中找准平衡点,交出了文保工作的漂亮答卷。比如,遵循宁可“留一点白”,也不“信手涂鸦”的原则,让背街小巷等老街道老而不朽,既传承特色,又盘活资源。又比如,在文物修复方面,白鹤梁、张桓侯庙、石宝寨三大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经8年抢救性保护也得以重新亮相。再比如,通过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47万余件可移动文物有了专属“身份证”,全市5年来新增了46家博物馆。
重庆是一座汇聚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类似的文物保护例子还有很多。未来,不仅要进一步呵护我们的城市记忆,更要让这份属于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尊重历史、尊重人文、尊重发展规律,就能延续城市文脉,滋养城市灵魂。(作者系重庆高校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