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标建筑

让建筑“有文化”,上海打造多个城市文化新地标

时间:2018-09-26 14:27:15  来源:央广网  作者:

如果说经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器,那么文化建设就是一座城市塑造精神和灵魂的陀螺仪,而公共文化场馆便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上海马戏城、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虹口区球场、上海图书馆新馆、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迪士尼乐园、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文化广场、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程十发美术馆、德清大剧院、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广州电视塔、青岛大剧院、珠海横琴星艺文创天地……一系列城市文化精品新地标,正在为城市构建起多元文化新空间,也为市民的城市生活锦上加码。

城市文化艺术场馆的建设和发展,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幸福感紧密相关,我们充分发挥上海建工规划、设计、建造、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利用数字化建造等先进技术,让建筑本身与‘文化’达到完美融合。”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卞家骏表示,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建工承担了近百项文化场馆设施的新建、改建或修缮任务,旨在成为打造城市精品文化地标建筑的行业领跑者。

 

德清大剧院 (央广网发 上海建工集团提供)

量体裁衣、精细化施工,让建筑“有文化”

作为2019年上海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会场之一,由上海建工设计建造(EPC工程总承包)的全国首座森林剧院——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于今年8月29日实现结构封顶。这座被誉为“落入凡间的精灵”按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设计,将森林、建筑、自然、城市、水系、人文与艺术融合为一,结合奉贤“贤文化”,充分呈现建筑与自然对话、建筑与环境融合的新城建设愿景。

走进工程现场,记者发现,三个功能区通过景观平台和花园内院连接,在花园内院引入自然光线,让“自然”真切地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工程共有城市和森林两种立面。在白色混凝土预制板上通过不规则的开洞方式与图案,形成一个极具艺术感的人造自然墙面。不同层次的“树叶”绘成阴影变化,如同贝多芬交响乐曲,抽象的印刻在建筑立面上。在玻璃上形成不规则彩釉图案,既有遮阳的效果,又能在室内大厅创造梦幻般的阴影。将室内外结合为一,也是自然与建筑的交融。

项目总工程师陆辉介绍,建造过程中,上海建工突破传统工艺,在保质、节约上下功夫。钢结构所需大规格钢筋焊接时,统一采用直螺纹套筒焊接,此举节约近400吨钢材。柱子间穿梭了各式各样的梁,个别柱子上交错多达7根梁,密度大,施工难度高。“我们的施工人员身穿雨披,手拿榔头,在混凝土浇筑同时,靠手敲模板,将密实度确认到位,确保工程质量。”

精细化的施工建设在上海建工承担设计与施工总承包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项目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是亚洲第一个专业性舞蹈中心,定位为国际一流的舞蹈艺术基地。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上海建工充分考虑工程更好地贴合舞蹈的独特需求,比如为增强大小48个排练厅地板的弹性与柔韧度,在地板下方留有10厘米架空层,打造出“弹簧式”地板;为解决有氧排练中的空气循环,采用18项技术措施,提高地下空间的空气品质,有针对性提高地下空间室内空气质量,解决了地下空间闷与潮的问题,工作人员即使在地下办公,也感觉舒心;为增加地下空间的采光和自然通风,采用地下导光带和基于物联网信息预约的空气品质监控系统,对敏感指标实时调节。

数字化建造,老建筑“修旧如旧、修旧如故”

精细化工程的打磨背后,离不开最前沿技术的鼎力支持。卞家骏介绍,针对工程智慧建造的现实需求,基于 BIM、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移动端、Web3D等前沿科技,上海建工自主研发的智慧建造管理平台,已经广泛运用在各大工程建设中。

以玉佛禅寺保护性修缮项目为例,大雄宝殿借助现代平移技术向北位移30.66米,到位后顶升1.05米,这项内部佛像及文物同时同步完成平移之举在国内建筑史上尚无先例。为保证“平移”工程的顺利开展,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测量、无人机航摄影像等,对大雄宝殿快速扫描,把三维场景精准复原,同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立体再现了大雄宝殿原貌。

此外,通过上海建工研发的互联网+移位远程智能监控平台项目,实现建筑平移顶升过程中设备运行状态、施工状态、安全监测等各类数据可视化。同时全程使用静力水准仪及振弦式表面应变计,进行数据采集,对大雄宝殿的微应变量、沉降及倾斜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据悉,上海建工用BIM协同管理平台服务修缮保护改造的“修旧如旧、修旧如故”,也被应用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科学会堂、复旦大学相辉堂等文化设施及历史保护建筑修缮。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实践的工匠理念,已成为上海建工深耕文化历史保护建筑修缮长卷上的点睛之笔。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央广网发 上海建工集团提供)

技术考究,“有文化”的建筑全方位展现工程技术魅力

公共文化场馆不只是承载文化活动的场所,场馆本身的文化特色,也要通过建设者的巧手,做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这过程中如何展现建筑的“文化”?如何实现建造过程中精准的技术应用?

以上海建工承建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建筑具有斗拱型、层叠外挑造型独特结构,内部是蜂窝式结构钢梁,通过南广场共76阶大台阶铺设的40632块华夏灰花岗石,地区馆30000平方米的屋面空间,最终营造出的“新九州清晏”空中景观花园。此外,近1000米周长的外立面由4000根左右长度约10米的铝型材组成,最终呈现出大型篆字型百叶开放式金属幕墙,蕴藏了浓厚的文化寓意,皆在上海建工扎实的工匠技艺下呈现得淋漓尽致。

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中,由于建筑外形呈椭球壳体,完全由曲线组成,上海建工通过长达两年的技术准备,一步步优化方案,以超远距离吊装实现“空中钓鱼”奇观,并自主创立出一套测量校正技术方案,保障大型构件分段对接时最大偏差在1至2毫米内。项目部耗时76天,完成了原计划半年的钢结构安装任务,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新纪录,上海建工更是在后期的现代剧院机电安装中,不断创新、寻求突破,让观众能够在空气清新和安静的空间内品味艺术之魅。

“上海建工正在加快从‘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型升级。”卞家骏表示,正在积极发挥产业优势,强化文化设施建设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着力在城市更新、数字化建造等战略新兴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以专业、专注、专心、专家的“四专精神”在文化场馆方面打造更多品牌工程。

最新信息

  “春牛首”,曾经是季节性的地标[详细]

推荐信息

  “春牛首”,曾经是季节性的地标[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