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海交馆正筹建新馆,并将申请升级为“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图为游客在该馆参观
|
核心提示
泉州凭啥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硬件”是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功不可没。在未来的道路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硬件”作用,让古城踏上更为辉煌的征程,成为时下泉州人正在思考的问题。
文化场馆催生品牌文化活动
泉州的文化“硬件”齐备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已经形成,为市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载体。
拥有国家一级场馆14个
全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国家一级馆7个;文化馆、艺术馆11个,国家一级馆5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0多个,其中国家一级馆2个。全市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3个,覆盖面达100%;公共电子阅览室乡镇(街道)覆盖面100%;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2349个,覆盖面100%。全市有村级文化广场总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完成61个省级文化激情广场示范点建设。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349个,率先实现100%行政村(社区)都有“农家书屋”的目标。
各类场馆均实现免费开放
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均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不少于70小时,文化馆、博物馆不少于55小时,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94小时。
“硬件设施齐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的同时,也反过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全年各级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达2万场以上。”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中心市区元宵灯会、“威远楼之夏”戏剧汇演、中小学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赛、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已形成品牌并实现常态化;各县(市)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丰泽区的虫寻埔女赛歌会、石狮市的“对渡文化节”、安溪县的“茶都之夜”、德化县的“瓷都广场文化节”等。就拿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来说,每年十多万的游客,大多是来自东南亚等海外的社团、侨领、华侨华人。“文化场馆对文化繁荣、文化传播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该负责人说。
蓝图 打造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
尽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但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根据规划,泉州东海新区城市文化综合体将定位为“亚洲多元文化发展中心”,以东海片区规划布局的四栋花瓣型综合体建设方案为主体,整合功能,构筑集现代艺术、高端商务、文化教育功能为一体,传统现代相融合的城市亮点片区。未来,这里将是泉州的现代文化建筑群,包括亚洲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文化传习院、儿童文化中心、市民文化广场等项目,并配套建设现代艺术街和大型居住区等文化生活设施。
“目前,图书馆新馆、歌舞剧院、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正在筹备当中。”该负责人介绍,市图书馆新馆预计年内动工建设,地点位于市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建成后可藏书200万册,提供阅览座位2000个,服务区域包括中心城区、晋江、石狮、惠安、台商投资区等,每年可接待读者约150万人次。
另外,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将建设文体综合活动区、技能培训行政管理区和职工活动广场,现正进行前期筹备工作。泉州大剧院总建筑面积约5.3万平方米,现正进行施工图设计,预计年内完成项目招标。泉州歌舞剧院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设完成后可容纳600人。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透露,泉州正在筹建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新馆,并将申请升级为“中国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畅想 有限场馆撬动无限繁荣
老场馆蒸蒸日上,新场馆呼之欲出。那么,如何让有限的场馆带动无限的繁荣?相关专家与业内人士纷纷出谋献策。
统一规划建立“文化馆群”
泉州市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吴翠蓉认为,泉州现有的文化场馆较为零散,基本是“各自为政”,建议市里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建立如“博物馆群”、“博物馆专游线路”等,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文化服务。她还认为,部分场馆的面积较小,游客多时便难以接待,建议在适当扩大面积的同时,推出定期的免费展览,地点可选在中心市区、各个镇区,甚至国外,培养市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让泉州文化传播海内外。
免费演出常态化开展
泉州南音乐团二级演奏师、泉州师院硕士生导师王大浩则提出,“建议每月固定时间在公共文化场馆为群众免费演出,以常态化的发展趋势为泉州百姓献上文化大餐,让泉州的文化普及于民。”他建议,要定期举办书画展览,借鉴欧洲一些文化场馆的做法,通过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发一系列为学生服务的导览和教育项目,尽可能增加学生与展品的互动。这样一来,在基础资源得到利用的同时,又能让群众感受到泉州文化的内涵,促进泉州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注重对现代科技的运用
在泉州师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王丹丹看来,泉州的基础文化设施尚不能满足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无力承办高水平的优秀团体的演出,是目前面临最棘手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本土人才稀缺,而是文化场馆的质量尚待提高。”
她认为,文化场馆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细节,有效利用声、光、电,根据不同的文化演出变换不同的场景模式,在有限的空间里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同时,要注重对数字化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运用,为观众带来新时代的新气象,这样一来,泉州文化必将赢得更多人的掌声。
他山之石
中山市博物馆:“走出去”服务社会
中山市博物馆是一座国有地级市综合性博物馆,先后建成了全国首家收音机专题博物馆—中山·中国收音机博物馆,及全国首家商业文化博物馆—香山商业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常年免费展览,展出地点除了本馆外,还到中山24个镇区展出,做到让博物馆“走出去”,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市民。如今,中山提出要打造特色博物馆服务体系,建设特色化、系列化、多样化、中小型的博物馆群,形成传承历史文化与保护古旧特色建筑和街区相协调的博物馆群区。
大英图书馆:提供“所应记住的”一切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于1973年7月建立。该图书馆馆藏丰富,如今,伴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该馆裁减了一些传统资料的订购,同时扩大对电子出版物的采集。为了减少用户在商业和科技资料使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大英图书馆正在为推进非印刷型资料缴送立法而斗争,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图书馆保存印刷缴送本的权利扩大到非印刷媒介,以使该馆能毫无愧疚地说拥有“人民所应记住的”一切,而非部分印刷型出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