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10+30=1800”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建设

东莞:提升城市品质,擦亮文明底色

时间:2017-11-28 09:43:27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东莞的绿化做得非常不错,观众也非常热情。我参加了很多马拉松比赛,‘莞马’体验是最好的。”参加过国内外多个城市马拉松的肯尼亚选手肯塔依这样说。

  11月26日,第16届亚洲马拉松锦标赛暨2017东莞国际马拉松举行,“莞马”全面升级,首次与亚洲最高水平马拉松并轨。作为亚洲范围内唯一的洲际马拉松赛事,东莞继北京、香港之后成功接棒承办2017年和2019年连续两届亚洲马拉松。本届“莞马”打出了“激情马拉松,品质新东莞”的口号,世界各地马拉松爱好者在“最美的东莞”奔跑,真切感受到东莞城市品质升级的新活力与新精彩。

  中午时分,当赛事即将结束,沿途线路、活动场地周边干干净净,在志愿者队伍的引导下,庞大的人流井然有序离去。

  文明城市造就了“最美的东莞”。特别是今年以来,东莞以历史的纵深感和面对更高期待的使命感,把精神文明创建摆上更加突出的地位,以此统揽经济社会建设的全面工作。通过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与管理质量,提高市民素质,打造文化名城等部署与行动,促进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全力向“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发展目标迈进。

  创文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关乎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程。今年,东莞已经提出了建设创新型一线城市的“小目标”,努力成为全国最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城市之一。城市文明将继续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共融共生,为民众再谋福祉、为城市再增动力。

  创文助力城市品质提升

  “第一次到松山湖考察时第一印象非常好,天蓝水绿,跟我们在国外工作的环境很相像。”去年底,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顶尖科学家张书彦来到松山湖,创办了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吸引她落户此处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莞良好的城市环境。

  今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在全国284个城市中,东莞综合排名第38位,在健康宜居型城市子榜单中,位居第28位。

  眼下虽然是冬季,但东城老围河沿河两岸仍是绿树红花散发勃勃生机。去年底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围绕“截污、控源、工程治污、河涌整治与生态修复”四大方面,推进实施治水十大攻坚行动,多条像东城老围河这样的流域由污变治,再现岭南水乡风光。经过全市上下半年多时间的努力,东莞全市水环境污染态势显著扭转。10月26日,由国家水利部、广东省政府组成的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香处处春。”截至2016年,东莞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4%,超过三分之二的镇街森林覆盖率超过35%。东莞不但拥有国家级森林城市的“绿色标签”,14个森林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市民的好去处,“森呼吸”变成都市新时尚。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城市改造,制造业大市的水更蓝、山更青。东莞还制定出台了《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三五”规划》,5年内将投入500亿元,实施治水、治气、治废、土壤修复等十大工程。

  由于特殊的市镇两级建制,东莞的街镇与市区相比,无论在城市管理水平还是环境卫生、文明程度上,都曾经差了一大截。因此,为贯彻落实协调、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将创建成果普惠于民,东莞敢于直面难关,努力推动文明创建全市域全覆盖。坚定“产城人”融合理念,东莞将基层文明创建“补短板 促提升”工作与城市品质长远提升结合起来。今年,围绕“中心城区、魅力小城、美丽村居”三个层次,启动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

  截至今年7月,全市城乡累计清除卫生死角超过52万处,拆除违章户外广告超过12.4万块,关停处理“牛皮癣”号码近1.3万个,拆除违章建筑超过1.17万处……

  今年国庆期间,一张摄于东莞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名为《美丽水乡我的家》的全家福在网上刷屏。照片中,一对年轻夫妻怀抱儿女站在石拱桥上,背后是夕阳映衬下耸立的华阳塔和宽阔的湖面,记录下萧庆祥和妻子二度回乡创业后的美满小康生活。

  萧庆祥和妻子都是麻涌镇本地人,2013年在华阳湖边开了一家寿司店,但由于对当时周边较为杂乱的环境不太满意,次年夫妇俩将寿司店移至东莞城区。随着水乡环境的蜕变,他们将第三家分店开回到华阳湖畔,如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从来没想过麻涌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变化,这么好的环境。”说起麻涌镇的变化,萧庆祥发出由衷的感慨:“过去很多当地人都不愿意待在家里,现在环境变好了,大家也都愿意回来,毕竟还是家乡好。”

  从城市到乡村,是什么造就“逆迁移”?答案是:文明的力量。

  创文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

  众所周知,“全国文明城市”是综合反映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最高荣誉称号之一,而这么多指标中,又以社会建设和管理最为关键。

  东莞一直以“世界工厂”的名片蜚声海内外,经济的快速工业化、农村的快速城镇化、占总人口85%的外来人口、毗邻港澳的特殊区位等因素,给东莞提出了更加严峻的社会治理难题。近年来,东莞将社会治理与文明创建相结合,以文明城市为目标指向,努力填补社会建设的短板,不断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网格化、常态化、长效化水平。

  7月20日早上8时30分,道滘镇昌平村网格员赖玉沛打开手机上的“我是网格员”APP签到,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出租屋19间、经营场所4间……”APP上,每天的日常巡检任务一目了然,按照要求的巡查周期,后台数据自动进行提示。对出租屋和市场主体的检查中,包括对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的检查。

  道滘镇在选定公安、消防、安监、城管、市政、商改等6个首批入格部门的基础上,结合文明创建工作需求,将文明办也纳入首批入格部门,以推动文明创建工作。

  “今年4月,我们从发现到打掉一个食品黑作坊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对比同期未入格时的情况,自去年11月以来,道滘镇检查场所数量上升12.1%,隐患整治率上升16.3%,实现了火灾事故“零死亡”……说起“智网工程”带来的变化,道滘镇网格管理中心主任陈杰超深有体会:“以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普遍比较粗放、被动。实施‘智网工程’后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静态转为动态,向精治、善治的治理新形态转变,前端及时发现隐患,职能部门跟进处理。”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重点,东莞正在推进的“智网工程”通过构建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防控体系,实现治安形势精准研判、矛盾苗头精细排查、风险隐患精确防范。这背后悄然发生的是东莞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模式的转变——从人海战术走向科技手段,从条块分割走向资源整合,从粗放型治理走向精细化治理,这一切都为城乡环境的提升提供了保障。

  下午4时左右,商业旺地东城万达广场门口,进出的车流已经排成了长龙,需等待两三个红绿灯才可通过交叉路口。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方便居民生活出行,近期,东城街道投入430多万元实施东城万达、世博商圈交通整治工程,包括拓宽车道,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增设人行护栏,实现人车分流;增设车止石,合理设置停车位等,着力通过“微循环”提升交通环境与效率。

  东莞积极开展交通整治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努力改善市民居住和出行环境;加快推进市场快检室建设,切实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随着文明创建深入推进,东莞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工作环境改善了,获得感明显增强。

  文明创建与社会治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或缺,相辅相成。文明创建既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体现;社会治理,既能为文明创建提供必备的基础和环境,也能助推文明创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东莞正在书写文明创建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的美好画卷。

  创文厚植文化内涵

  小河淙淙流淌,精致小巧的石桥横卧在小河上,桥栏边的榕树枝繁叶茂,河对岸便是一座座公祠。走进茶山镇的南社古村,时间仿佛定格在几百年前,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尽收眼底。走进南社村规模最大的谢氏大宗祠,祭祀厅里摆放着谢氏祖先的史料,两侧门廊上也挂满了名人诗作与画作,宗祠变身为名人文化展览馆。

  茶山镇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利用南社古村丰富的祠堂资源,通过提炼融入本村的孝德、长寿、楹联等特色文化,让一大批古祠堂“活”了起来。从任天公祠的村史展览到百岁坊的长寿文化展览再到百岁翁祠的孝德文化展览,祠堂成为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周树坚艺术馆——南社分馆、著名雕塑家万兆泉工作室等特色文化场馆也成为了南社古村的重点推进项目。不只是学者和艺术家,普通大众也能在祠堂里感受文化的春风,公祠门前戏台上的粤曲表演,大大小小的非物质文化讲座,传统节日的祭祖灯庆、斋醮游园……

  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同样也是满足精神需要、播撒文明润物育人的过程。在建设文化名城过程中,东莞加快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城市建设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书香东莞、博物馆之城、音乐剧之城等一个个彰显城市气质与精神内涵的“文化品牌”,相继成为“世界工厂”的新标签。

  图书电商当当网发布“2016国民图书阅读与消费报告”显示,东莞再次入选全国“书香十市”,东莞图书购买力位居全国第10名。京东图书数据也显示,东莞地区在京东的购书数量近300万册,在全国各城市中排第14名。

  近年来,东莞根据特殊的行政架构、人口、经济状况,按照“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指标,对以往行政化布局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提升优化。其中,市一级重点完善市民艺术中心建设,推进大型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

  东莞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目前公办和民办的博物馆已有近50座,“博物馆之城”体系已基本建立。在“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东莞连续举办12届东莞读书节,各大图书馆流通人次逐年增加,2016年平均每天就有2.9万东莞市民走进图书馆与书籍亲密接触。

  在著名文化学者、文化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戴珩看来,东莞一方面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尤其是精品文化服务,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利用数字化等参与方式,进行全民艺术普及;另一方面立足本土特色,传承和发扬东莞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整体处于非常好的发展态势。

  “一座城市的颜值可能是先天赋予的,但气质和素质一定是文化濡染的。”戴珩说,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外来人口众多,通过结合城市实际的文化建设培育,让这座城市的市民得到文化之美的涵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然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干部作风变严变实

  早上8:00,麻涌镇的莫广辉骑着自行车,开始对麻一村二坊的大街小巷进行巡逻,如发现哪家有门前乱堆放杂物等不文明现象,便会主动上前劝导。又因其身兼生产队长一职,村民们也乐于配合,主动改进不文明的陋习。

  这是莫广辉担任文明督导员的工作之一。一年多来,他看到了麻一村村容环境卫生的变化,也看到了家家户户文明意识有了大变化,村民们正慢慢地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他告诉笔者,只要还走得动,他会把巡街的任务一直扛下去,让“文明之花”持续绽放……

  长久以来,东莞的地方干部群众都存在着“重经济轻文明,重产业轻环境,重建设轻管理,重城区轻基层”等认识上的偏差。去年以来,东莞把文明创建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落细落小,探索推出考核问责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伴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推进,群众文明的意识提升、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

  “仅牛皮癣就清理了13万处,过去从没去过的街道死角我都跑遍了。”横沥镇党委委员王永权说,文明创建变成了人人参与的全民行动,有人在回答问卷时写道,文明创建不能一阵风,村子的水要更清,“牛皮癣”不能卷土重来。

  回顾东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小至细微的环境卫生,大至打造特色村拆迁的“硬骨头”,都可以看到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不怕苦累的身影。用麻涌镇党委书记陈建枝的话来说:“这并不是在作秀,也并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明态度,是对文明建设的一种发动和宣传。”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下一步,东莞还将加强常态长效文明创建,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责任落实,着力攻克城乡文明创建中的老大难问题,使创建实效惠及群众,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新局面。

  国家文明城市“四连冠”是城市发展的光辉历史一瞬,而文明的涓涓细流却已在东莞汇流成河、滋养万千。东莞继续追寻文明的脚步不会停歇。

  数读

  2016年,东莞全市共下达35条内河涌整治任务,截至目前有31条开工、有11条已经完成整治。2017年全市纳入整治计划的76条内河涌中,有43条已动工。东莞还确立了2018年底前完成不少于100条内河涌污染综合整治、2020年底前再完成不少于100条内河涌污染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

  截至2016年,东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4%,超过三分之二的镇街森林覆盖率超过35%。14个森林公园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55%,去年全年游客总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

  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发布的《中国主要城市公园数量排行榜TOP200》,东莞以1223个公园排名全国第一。

  京东图书数据显示,东莞地区2016年在京东的购书数量近300万册,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14名。全年购书最多的用户累计购书294册。当当网数据显示,东莞图书购买力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0名。

  2016年,东莞图书馆全年总、分馆流通人次达到1058.7万,平均每天就有2.9万东莞市民走进图书馆。全年总、分馆外借册次达到509.2万册,每天有近1.4万本书被市民借出阅读。

最新信息

  乐山广泛开展城市形象宣传语和形[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