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转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我们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密依托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其社会功能,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因人而异,开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因人而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农村老年人群开展文化活动。大部分老年人热衷于戏曲和民俗风情的表演,乡镇广播和文化站应该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经常在固定时间段选放越剧、婺剧、说书、小品、相声等特别节目。紧密结合老年农民养生保健的需求,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开展生活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兴办老年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安度晚年。
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当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缺少专业生产技能,闲暇之余往往以看电视、听歌或打牌消磨时光。这个群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对“求知、求乐、求美、求健”乃至自我实现等潜在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大。因而紧密结合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大力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青壮年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倡导他们学文化、学技能,有效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广大学生有效开展提高性文化活动。在切实加强对农村游戏室、网吧、录像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的情况下,农村文化站应该紧密联系学校开办特长培训班,为农村孩子提供学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定要紧密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创建文明村居、文明家庭等为活动载体,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学,反对迷信,有效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社会风尚。有效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涵,开展民间文艺汇演、灯展、义务送春联字画以及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发挥民间戏曲文化优势,组织“庄户剧团”,唱“地方戏”,让群众自娱自乐。而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卡拉OK、健身操、戏曲弹唱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也要给予科学指导和大力扶持。
大力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优势和群众的文化基础,在村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引领下,把本地的几个地方分别建成某一文化形式的活动点,如太极拳活动点、健身操活动点、戏曲表演活动点等,这也是开展村镇文化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村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比如流行歌曲卡拉OK赛、红色歌曲大家唱、民歌对唱、中老年交谊舞、广场舞、排舞、太极拳表演、武术表演、健身球、柔力球等。建设村镇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市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参与村镇广场文化活动的表演者从无数观众的掌声中和赞美声中得到愉悦,得到心里满足,觉得自己有创造美的力量,他会更加完美地表现,以此更加丰富群众文化。
农村广场文化阵地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农村文化阵地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推动发展。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广场文化中心建设作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龙头,强化农村文化阵地,活跃农村文化活动。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随着政府对广场建设投入的逐年增多,广场文化活动的项目也同步增加,且以递进的方式向高层次发展。
契合实际,切实为乡村服务。做好村、组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要因村制宜,因势利导,建设适合各村、组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阵地,真正让农民在文化阵地上活跃起来。推动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各地建设广场文化,就是要尽量地开掘与调动地方文化的资源,使得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继承与发扬,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文化。地方文化资源借广场文化的展示与推动,成为有显示度的地方文化,从而充实地方文化内涵。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文化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