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资讯 > 重点推荐

李可染、陈老铁领衔“2014国际性中国画大师”,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图文)

时间:2014-07-22 17:34:07  来源:前沿观察网  作者:

7月16日,由美国国际美术家协会(USIAA)权威发布“2014中国最具国际性中国画大师排行榜”,总结了最具国际性的中国画大师为中国艺术的学术国际化、市场国际化、文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权威的参照标杆,本次排行榜入选名单为:吴冠中(WU GUANZHONG)、李可染(LI KERAN)、张大千(ZHANG DAQIAN)、徐悲鸿(XU BEIHONG)、傅抱石(FU BAOSHI)、范曾(FAN ZENG)、黄永玉(HUANG YONGYU)、石齐(SHI QI)、陈老铁(CHEN LAOTIE)、贾又福(JIA YOUFU),榜单对他们在中国画领域的国际学术水平、国际市场影响力以及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影响力方面取得艺术成就和巨大的人文成就给予了高度肯定。

吴冠中(WU GUANZHONG):中国形式抽象主义绘画大师,影响国际艺坛的20世纪中国画代表性大师。吴冠中对中国画造型和语言的推进,源于西方当代抽象绘画艺术的影响,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阐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引发了“内容和形式”关系的讨论,推动了中国画造型艺术发展。他运用挥洒的性情传递了独特的形式语言风貌,而这种形式语言的探索也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他的油画创作功底深厚,运用典型的中国文化意象性特征,打通和超越墨彩与油彩的语言阻隔,进行审美意趣相互转换。油画促进中国画,共生共长,形成了吴冠中独有的点、线、面、色之间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形式构架体系,成为这一时代不可复制的一代宗师。

李可染(LI KERAN):中国画山水画大师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绘画的当代化上可谓创新卓著,是中国现代山水画美术教育鼻祖。运用西洋近代绘画的方式,注重感性真实,个性融入笔墨,吸收八大山人、黄宾虹的笔致运用酣畅凝练,对传统山水画大胆突破形成了李家山水的独特风貌,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并传承至今。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感性真实,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进行补正和突破,形成了注重写实的新天地。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名家,为中国画艺术教育贡献了重要力量,其倡导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也成为中国画当代艺术教育的重要理论。

张大千(ZHANG DAQIAN):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大师,中国山水画最具成就的大师之一。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世纪新风,因其诗、书、画俱佳,他沿袭中国古代绘画精髓,造诣登峰。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推崇中国画的技法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他的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笔力遒劲而秀逸,被誉为“大千体”。他在美国、法国、日本、巴西、阿根廷、印度、东南亚等多国办展开讲,在世界范围传播了中国艺术与文化,成为中国的骄傲,他曾与西班牙抽象派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中西绘画,促进了中西方文化发展。

徐悲鸿(XU BEIHONG):中国学院派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现代画派的奠基人与创始人。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中国画中以人物、走兽、花鸟为最多。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极大。他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技法改变中国写意绘画的基本内核,影响了中国现代绘画的理论基础,也是美术学家。徐悲鸿第一个将西方素描及油画与中国绘画成功结合。他的绘画创作以及大量的教学活动为中国绘画及美术教育开创了新方向。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傅抱石(FU BAOSHI):中国山水画语言大师,他崇尚艺术革新,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大。傅抱石的山水画中融入了来自日本绘画技法的影响,他受蜀中山水气象磅礴的启发,在中国画笔法上进行变革,以皮纸破笔绘山水,创独特皴法。他的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大,强调人物内在心理的表现,线条极为凝练,勾勒中强调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要素的变化,不同于传统沿袭画谱的画法。他还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合到自己的人物画中,一改清代以来的人物画画风。傅抱石在山水画题材的表现性方面向前迈进,为现代美术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全新的道路,是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大师。他也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对古典文学与艺术研究颇深,展现出诗画同源的文化底蕴。傅抱石完成了《中国绘画理论》等的研究,填补了美术史论研究的空白,为他形成独特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范曾(FAN ZENG):中国古典主义人物画大师,国学大师。他是延续中国传统文脉的当代艺术大师,具有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特点。其擅长的中国人物绘画,以诗为魂、以书为骨,将中国古典主义诗、书、画的结合延续,笔墨沿袭唐宋遗风,突破传统,格调清新,意境传神。他潜心于人物画,行笔沉稳,注重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品传递出厚实的中国传统文脉,他的笔墨和创作灵感来源于古典,又与自身修养融为一体,是最具古典形式构成的中国当代人物画代表,在中国古典主义绘画艺术上的成就巨大。其借古开今,形成了延续东方艺术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范曾在中国古典诗词、书法方面成就颇大,也为他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发挥了巨大作用。

黄永玉(HUANG YONGYU):中国当代花鸟画巨匠、中国国家画院院士。他推进了中国花鸟画的现代化进程,其对中国花鸟画的色彩与笔法贡献颇大,他“以黑显白”反向继承了中国画传统,画面主体突出,色彩斑斓,厚重有力,展现出清雅的文人气质,而其表现于外的视觉感受明显,其对明清画风的继承与其浓墨重彩带有明显的“以西演中”的倾向性结合,推进了中国花鸟画的历史演进,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其版画、油画也造诣深厚,被誉为中国画的“画坛鬼才”。

石齐(SHI QI):中国三象主义的国画大师。他以超脱的抽象表现主义结合具象人物著称于世,作品色彩构成强烈,其人物功底深厚,注重色彩的抽象表达,运用深厚的写实功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以及对油画、装饰画、版画、现代设计、舞台美术等样式的掌握,加入对西方现代美术的理解,把传统水墨笔法与现代派色彩相结合,形成了其独有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中具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他主张绘画艺术形态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将“三象合一”溶于人物画创作中,画面具有视觉冲击力。其中国画、油画、书法皆精,其语言的现代性和意境的现代性,对中国21世纪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他创造了具有走向国际的语言形态,对中国当代美术和世界艺术发展有重要贡献。

陈老铁(CHEN LAOTIE):中国表现主义水墨大师,张力表现主义画派奠基人之一。陈老铁擅长表现主义绘画、人物画、山水画,早年举起张力表现主义绘画革命的大旗,将西方抽象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因素融入到中国水墨的当代化中,其在当代30年绘画历程中,在中国画的材质、构成、笔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在中国写意绘画中加入了视觉表现和精神意识因素,第一次给疲弱的中国当代绘画注入了强心剂。陈老铁的绘画富于视觉张力,“以意领笔,震撼心灵”是其作品的写照。其人物画笔法功底深厚,运用深厚扎实的水墨与素描速写基础,沿袭了中国绘画文脉,开辟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的新天地。陈老铁全力推进着中国水墨画的继承和创新,其对中国当代绘画革新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其数次举办“张力联展”震惊画坛,成为中国现代水墨向21世纪水墨转换的重要历史推进者,其影响波及中国艺坛久远。

贾又福(JIA YOUFU)中国结构与乡土主义山水画大师,艺术教育家。他坚持在山水写生基础上变革发展,以太行山为母体,用古人之大斧劈皴画太行山图像,他的绘画构图融入了四王之构成与夕阳之光照,以沉稳静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21世纪重要的革新者。他的山水画来源于太行山区体察和写生,其绘画具有幽邃神秘的山水画审美风格和语言样式。他根植于中国画传统,对中国画根本发展规律进行再创造,是对流行创作概念和陈旧山水画模式的革命性突破。贾又福在中国画理论研究方面,逐步确立了“加强传统、深化写生、强调开拓”复合化教学模式,适应了新时代的进步,体现了学院派学术体系的严肃性和完整性,标志着新山水画学术理念的成长。他创造了新时期文人山水画的新境界、新形态,以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和所取得突出成就,奠定了他在现代山水画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

此次中国十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画大师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再次震撼了国际世界。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此榜单包含了中国现当代顶级艺术大师的身影,成为了中国艺术登陆世界的一扇窗口,对当今世界艺术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美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自建国以来,中国艺术大师的面孔持续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核心圈,显示了世界艺术呈现出向东方倾斜的趋势,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艺术从改革开放以后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在世界影响力、艺术语言、观念诉求、美学变革上,都开创了一片繁荣的新天地。随着中国国力的强大,中国艺术所具有的世界性和国际性影响力将集中展现,这也是中国梦所关注的文化艺术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最新信息

  今年上半年,日日在世界文化遗产[详细]

推荐信息

  今年上半年,日日在世界文化遗产[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