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们都感叹如今社会时风日下、人心不古,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得以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老人摔倒了怕讹诈不敢扶;人和人之间没好气;食品安全问题频出;虚假广告……诚实守信,本来是我们民族最引以为豪的优良品德。长期形成、植根华夏文明精髓的关公文化是匡扶正义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关公精神,对于弘扬忠义、孝悌、礼仪、廉耻,大有裨益!
本网讯 明代有一幅著名的《一团和气图》。画幅上的人物看似一人盘腿而坐,实为三人合一。左侧老者着道教冠帽,右侧老者儒家衣着,二人相对而坐,手各持经卷一端,中间一僧人手执佛珠,两手搭在二人的肩上。三个人脸的五官互相借用,合成为一张脸。此画意在“合三人为一体,蔼一团之和气”。
作者朱见深为明朝第九代皇帝,据说这幅画用以表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想以及对社会和谐的期望。
儒释道三家均有著名人物推崇“三教合一”的理论。
儒家王阳明为其代表人物。他曾举例说,儒释道三家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间大厅,后来由于子孙分居,渐渐被隔成了很多小房间。这样再传四五代后,“则失其本之同”,变成了见仁见智的状况。
道教代表人物是张三丰。他认为“儒也者,行道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
佛教提倡三教合一思想的人更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德清和尚主张“儒释道一心论”,他说:“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
在民间,三教合一思想得以贯彻实践且历代兴盛不衰当属关公信仰。
中国历史上,关公是惟一被儒释道三教共尊的神灵,关公代表儒、释、道三教均予认同的忠孝节义的道德实践,因此不仅获得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玄灵高上帝的道教封号,伽蓝菩萨、护国明王、盖天古佛的佛教头衔,还成为儒家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
明末出现的《关帝宝诰》已经授予关公“掌儒释道教之权,执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云汉;下辖七十二地,冥垒幽酆。秉注人身功德延寿丹书,执定生死罪过夺命黑籍。考察诸天诸神。监制群仙群职。”
清雍正皇帝这样形容关公的全民信仰之兴盛:
自古圣贤名臣,各以功德食于其土。其载在祀典,由京师达于天下,郡邑有司岁时以礼致祭者,社稷山川而外唯先师孔子及关圣大帝为然。孔子祀天下学官,而关帝庙食徧薄海内外,其地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陬海隅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禳,敬畏瞻依,凛然若有所见。盖孔子以圣,关帝以神。
由于三大宗教的共同宣传,关公信仰超过了一切宗教、一切神灵。自宋元明清至今,社会各界前往关帝庙致祭,“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共存”。因此在关帝庙内也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
如关帝庙一副楹联所云: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
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可谓荡乎难名。
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教就像三根擎天巨柱,支撑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内部结构,而关公信仰就像屋顶、墙面和地基,在上即为护国佑民的忠义精神,在侧即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思想,在底即为为人处事的信义规范,即为支撑民族道德底线的传统道义。道义是民间信俗体系中惟一能够不容跌破的最后的一道道德屏障。为人之道,哪怕什么都不讲,但也不能不讲道义,不讲道义就会受到全社会成员的义无反顾的谴责。
在当代中国,也出现了许多推崇三教合一的国学大师,佛心道骨儒为表的南怀瑾极为著名的一位,南怀瑾在台北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时,曾撰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南师在1978年曾主编出版过《关帝大传》,原名:《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并写了序言,对关公推崇备至。
南师在序言中说,关公事迹,由史实而衍化为演义,自人位而极为帝天,家喻户晓,俗成聚实,贤者犹不免于信奉,已经成为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为四海同钦,如果非要辩论其是其非,是有是无,不仅无益于民间教化,化民成俗,且只会给这个社会增加人心动荡,破坏人伦道德。
南师又说,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之人物,除了在历史史册中名声显达之外,而独能普遍流芳百代,为后世人街知巷闻,被称为圣称为帝的,没有几个,文如就是孔夫子,固不具说。武则关、岳并称,而以关公更为显著,为什么?思之再三,俗称岳武穆独以精忠报国为典训,其量止于君臣之阃,而未能化及人伦之大者。至如世所标榜关公之忠义,则于忠道之诠释,不仅施于君臣之际,且可尽于人伦纲常之间。其于义道之影响,且可概于朋友之适而及于社会之则。是诚春秋大义之微旨,故关公之典范,终能由人道而臻于神明之尊,难道是偶然的吗。
孟子有言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关公生平之尽心志节,正验证了中国古代“聪明正直,死而为神”的说法。
对于现代社会有一些人以研究历史为名,非议关公。南师也以《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史实一一予以驳斥。并指出,虽然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关公记述很简略,但关公之志节神采,及其进退权宜之际,情至义尽,从容不迫,已经深得《春秋》大义之旨,怎么可以因为史书的简略就妄加揣测,诬陷关公呢?罗贯中写《三国演义》,阐发了关公春秋大义的精神底蕴,虽非信史,但也没有溢美史迹。《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关公是万古纲常之典范,足以当得起“神”的称谓。
南师虽然溘然长逝,但南师对于关帝爷的推崇及形象的维护,由此可见一斑。南师的义正辞严,铿锵有力,凛然气概,时时如在眼前。
关公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及儒释道文化的生活实践的验证。关公崇拜的本身已融合儒家的道德伦理,佛家的善良慈悲,道教的清净无为的精髓。关公崇拜不仅是一种心理上的寄托,同时也承载人的道德追求,承继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
南怀瑾先生在三十多年前曾预言:一个国家的科技落后了,可以很快迎头赶上;一个国家的经济衰落了,也能补救。唯独一个国家的文化不复存在了,也就意味着亡国,这个国家就不可能复活了。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那将是一个融合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华文化的精神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纪这才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真义。”(侯承业《南怀瑾的理念》)
作为儒释道三教共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关公文化核心的传统道德精神,就是华夏文明积淀而形成的一种民族内在精神。弘扬关公文化,传播关公精神,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全民的道德修养,实现共同发展进步,而且也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迈步走向世界性的中国人的新世纪。[作者:彭允好,系中华全国道德建设促进会会长、关帝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