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老建筑,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时间:2014-07-18 16:24:26  来源:生活新报  作者:何秀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人记忆中的小街陋巷一条接一条地变成了通衢大道、钢筋水泥的森林,那些青砖灰瓦、泥木结构的大院逐渐被水泥瓷砖所湮没,老街慢慢成为了一种稀有资源。而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些古老街巷时,一种久违的宁静和悠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老街上寻常人家的市井生活也显得更加自然、更为亲切。

  一个阳光温热的傍晚,怀着对成都历史的钦慕和对客家文化的尊崇,我在朋友的指点下,来到龙王庙正街41号大院的邱家祠堂。这也是目前成都市中心仅存的、基本完整的广东客家移民宗祠。

  邱家祠堂因“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史料记载,它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到目前已经146岁,由华阳、德阳、新都、金堂四地的邱氏四兄弟修建而成。最早是私宅,解放后变成了公产,不同姓氏的人开始搬入居住。再后来住户越来越多,乱搭乱建,越发不成个祠堂的样子。除了中间还有一户是邱姓宗族的后人,其他住户都是别姓。

  站在祠堂大门口,夕阳暖暖的余辉照在灰白的墙上,上面蜿蜒着蛛网状的电线和管道,还挂着几只崭新的灭火器。院坝里随处堆放着各种杂物,半空中横七竖八地架着晾衣竿,上面还挂着些半湿的衣服。

  时光倒流到一百年前,那时候,祠堂门前的金河还在,河里是不分船头船尾“两头望”的船,装满了货物,用竹蒿撑着直上直下。孩子们在水中嬉戏抓鱼,三三两两的鸭子欢游水上。码头上,女人们淘米洗菜、汲水浇园。邱家祠堂前的马路上人来人往。

  每年七月半,邱氏一族在会首们的率领下,举行祭祀大礼。多的时候人数达到两三百人。大家鱼贯而入,秩序井然地跨过两道半米多高的门槛,穿过镶嵌着兽首的朱红大门,绕过第一进天井的花坛,再绕过第二进天井里装饰精美的清池。宅子里的路面全是青石板铺成,裙板、木窗门上,是雕刻精美的《西厢记》、《白蛇传》、《三国演义》等图案,木板墙上还精刻诗词文章,颇为雅致。

  柏木架构的祠堂是邱氏一族的精神圣地,里面供奉了邱氏列代祖先的牌位,其中还包括唐代诗人丘为(丘与邱为异体字)、南梁文学家丘迟、元代道教真人邱处机等。

  行献酒礼、行献金猪礼、行三牲献礼、众人合拜……在喧天的锣鼓声中,邱家人毕恭毕敬地行完一整套繁复浩杂的仪式,随后,几百号人便在院坝里、马路边摆开桌子,吃起九斗碗来。如今,旁边的耿家巷还保留了一处院房,原先就是邱家的大厨房,可以同时做几百人的饭菜。

  从当年的高贵庄严到如今的破败凌乱,146岁的邱家祠堂经历过多次变故。上世纪60年代,祠堂里很多雕花壁画被拆走,再后来,木板壁变成了石灰墙。到上世纪70年代,门前的金河被填,水井和清池不久也干涸了。

  金河已隐没于历史烟云,祠堂香火也随风而逝。走出祠堂的时候,隔街对望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里透出点点亮光,满大街弥漫着烧烤味、啤酒味和烟味。这里依然是成都最具生活气息的市井小巷,只是再也难觅百年前的幽幽古韵。

  倍感欣慰的是,作为四川传统祠堂建筑的代表、样本,邱家祠堂的历史价值已为政府相关部门所关注。成都市政府已将其列入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单位,对其完成了初步的修缮改造,随后还将按照祠堂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修旧如旧”的修缮性恢复。

  相关专家也曾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出过保护邱家祠堂,著名建筑专家季富政还曾率学生在祠堂工作了两个来月,详细测绘过邱家祠堂,给祠堂的每一根木头编了号、画了图。他认为,如今保留如此完整的家族祠堂非常罕见,其价值足以申报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随着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的深入,今天的城市里古旧的历史建筑越来越少。拔地而起的是极富表现力的现代建筑、庞大的城市综合体。但是一座城市需要老建筑,它是我们和历史文明连接的纽带,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肌理,是上了年纪的人悼念旧岁月的载体,还是年轻人学习品位与世无争的宽容和静谧之美的场所——它们,是一个城市的回家之路。

最新信息

  每座有历史的城市都该有它的早餐[详细]

推荐信息

  每座有历史的城市都该有它的早餐[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