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让“智能报刊亭”成为城市文化的风景

时间:2018-12-26 09:56:37  来源:南方网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郭元鹏

在今年的羊城书展上,又一个“全国第一”登场亮相——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这座智能报刊亭,外貌如一座小型KTV,在这个私密朗读空间里,《背影》《再别康桥》等数百名篇供免费体验,结合现场打分与朋友圈分享等互动玩法,吸引无数读者留下作品。今后,这种“智能报刊亭”将逐步进入市民视线。(12月24日《广州日报》)

如今,在各地城市的街头,报刊亭都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有的地方还能够坚守“文化的厮守”,尽管受众不多,还是给报刊亭留下了一席之地;有的地方把报刊亭当成眼中钉肉中刺。笔者所在的是一个小县城,按说,这样的小地方,报刊亭还是有存在意义的。毕竟很多老年人还保留着“读书看报”的习惯。然而,即便是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报刊亭也没有了立足之地。

报刊亭的死亡,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因为受众不多了。但是,这也不是将报刊亭斩草除根的理由,城市应该有“服务小众”的情怀,即便受众不多毕竟还是有需求的。“服务大众”不能忘记了“服务小众”。那么,城市的报刊亭究竟何去何从?我想,广州市的做法就给了我们一个更加完美的方案和答案。据广州报刊亭有限公司介绍,近年来广州报刊亭顺应读者需求推陈出新,朗读亭既是其中标志性的一步,也预告着广州的全民阅读阵地将迎来“智能化”时代。

这种叫“智能报刊亭”的城市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报刊亭,其主要特点就是实现了与时代的融合,与诉求的融合,与科技的融合。不是悬挂一些报刊杂志那么简单,而是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方式,多元的方式,既可以满足老年人的“纸质阅读”,也可以满足年轻人的“多样阅读”。

对于喜欢“纸质阅读”的人,还可以买到纸质报刊杂志,服务了“小众”。而对于喜欢“多样阅读”的人,则可以在这里实现更多方式的文化获得。在“智能报刊亭”里,可以上网看新闻,可以上网看视频,更可以“用耳朵去听文化”,制作精美的视听产品,配上情感丰富的“作品阅读”,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其内部装修很有时代特色,比如外观就像是个KTV,比如在这个私密朗读空间里,《背影》《再别康桥》等数百名篇供免费体验,读者可以自己阅读录音之后,结合现场打分在朋友圈分享阅读的快乐,吸引无数读者留下自己的“阅读作品”。

“智能报刊亭”是形式的创新,这种形式的创新,让报刊亭有了新的属性。想起电视火热时代的一种现象:电影因为有了电视而萧条了,很多国企的电影公司都倒逼了,当时也有专家预言“电影这种文化方式不可能再回来了”。而实际上,不过是文化的生死轮回。如今电影再次走进公众视野,而且相当火爆。其实,城市的报刊亭也是如此,你以为阅读方式的变革将报刊亭打败了,可是这只不过是生命的轮回。“智能报刊亭”就是文化生命轮回的真谛。

喜看“报刊亭”脱胎换骨之后的浴火重生,让“智能报刊亭”在城市文化里留住馨香。

最新信息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正在大规[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