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报刊亭:消逝中的城市文化风景

时间:2018-09-29 12:02:53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唐志成

  谷朋,今年30岁,是某中央级媒体的一名新媒体编辑。9月7日下班后,他像往前一样,赶往地铁站。当他走过单位门口的一个报刊亭,准备买一份报纸的时候,才发现报刊亭关停了。

  “之前这附近有好几家,这家什么时候关了,还真没太注意到。”身边报刊亭的关停,让谷朋有些伤感,“一回想,感觉这几年北京的报刊亭,关了好多……”

  消失的报刊亭,远不只这一家。

  近些年,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刊亭发展遭遇重大困难,“关停”似乎成为最常见的字眼。

  综合媒体报道数据,2008年,北京报刊亭建设处于高峰期,总量近2500个。2014年,北京市尚有各类报刊亭2300余座。而到了2016年,北京市新修订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的数据则显示,全市仅有1600个左右报刊亭。

  “挺遗憾的。”对此,之前专门研究过报刊亭发展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李凌达很是感慨。

  现状:报刊销售量急剧下滑,经营面临巨大压力

  近几年,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家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到报刊亭买书买杂志的人越来越少。

  “最多的时候,光晚报,一天能卖出400到500份。现在不行了,卖得最好的一种,一天也就20多份。”老张,是某地铁站附近一家报刊亭的老板。他和妻子,从25年前就开始经营报刊亭。老张经历过报刊亭最辉煌的时候,也正在经历最不景气的时候。

  “现在在卖的报纸杂志,大概100多份吧。以前更多,现在好些都没有了。”老张说,在售的报刊杂志的种类,较之以往,也有很大幅度减少。正说话间,一位想给孙子买一本《中国漫画》杂志的老人来问老张,老张告诉老人没有了。“现在好多杂志都可以从网上买,我们这里没销量,就不进货了。”

  “现在买报纸杂志的人少多了,也就是一些老头老太太,再有就是一些学生。”老张每天七点开门,晚上九点多才下班。“主要就是早上老人晨练和下午学生下课后,买些报纸杂志啥的。基本也都是固定那么些人”

  “老人就那么多,只能越来越少,不会再多起来,”面对销售数量的下降,老张作为开了20多年报刊亭的老资历,并不认为报刊亭还有重新火起来的可能,“年轻人,就算变老了,也不会去看报纸,他们肯定是去看电视,看手机。”

  记者走访发现,北京街头现有的报刊亭,也不是仅仅只是单一的报刊亭,除了销售报纸杂志,还兼卖很多其他东西。

  “卖水、卖饮料和卖报刊、卖杂志的收入,大概一半一半吧。”老张说,现在报刊亭的收入,主要不靠卖报,而靠卖水和其他东西。“在有的地方,像医院门口,(其他收入)估计得有九成,要不你光靠卖点报纸杂志,肯定不行。”

  “啥都卖点,不卖咋整,要不就得关门。”离老张的报刊亭几十米外的另外一家报刊亭的店主说,现在自己的经营压力很大,只能靠卖些水和其他东西来弥补报刊销量严重下滑而导致的收入减少。

  “要是真干不下去了,就干其他的呗。”老张对于报刊亭未来的经营压力,显得很淡然。在他看来,经营报刊亭只是一份工作。

  几代人的城市文化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势微,到底是真的没有生存土壤,还是仍可猛药去疴重新辉煌,尚待考量……

  原因:纸媒式微和城市管理不断压缩生存空间

  报刊亭从出现到现在,大概经历了从被赋予宣传信息发布窗口到具有商业功能的报刊发行终端,再到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衰败阶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阅读习惯、文化消费方式的转变,纸媒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发行量不断下滑,有人甚至用“断崖式下滑”来形容。

  作为报刊发行重要零售终端的报刊亭,主要以报刊销售为主营业务,随着报纸销量急剧减少和大量消费者的流失,报刊亭的收入也不断减少,不少报刊亭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现在更多是通过手机和电脑来获取信息,已经很少购买报刊杂志了。”李凌达认为,报刊亭的式微和消费者及其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十几年前,他是报刊亭的常客,《新京报》和《三联生活周刊》是他最常买的报刊。但是现在,“偶尔去趟报刊亭,也是去买瓶水,很少买报纸。”

  作为经营网点,报刊亭没有任何补助和补贴,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寻求自身生存,大部分报刊亭开始突破经营范围,销售矿泉水、饮料、玩具、甚至煎饼等与报刊无关的商品。老张说,“要是不让卖其他的,好多报刊亭都得关门,这些年来和平里街道的几十家门店已经只剩几家了。”

  由于超出经营范围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报刊亭进行了整顿。2014年,北京市72家报刊亭因为存在超范围经营而被拆除。2016年,北京市政市容委相关领导对媒体表示,正在设计新样式的报刊亭,新报刊亭体量会更小,功能更加单一。因此,报刊亭经营者不能再靠售卖饮料等物品补贴报刊的亏空。

  “对报刊亭进行规范,让其回归报刊发行和零售的功能,服务群众需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从报刊经营的角度,进行适当补贴,让报刊亭经营者能够在经营压力不那么大的情况下专心经营报刊业务。如果只限制经营范围,但没有相应的补贴措施,那经营报刊亭的压力就更大,甚至经营不下去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齐勇峰很支持对报刊亭经营和发展进行规范,同时也建议有关部门能适当给予报刊亭补贴。

  根据李凌达的研究,报刊亭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城市管理存在博弈和斗争。一些城市的粗放式管理让报刊亭显得很尴尬。全国各地不少城市的报刊亭,因为“占道经营”“阻碍交通”“影响市容”等原因而被管理部门拆除。

  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个地方城市报刊亭因为城市管理而被拆除。2009年,江苏无锡城管部门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由大规模拆除遍布城区的1241个报刊亭和便民亭;2010年10月,南京市玄武区城管局发出通知,为配合街巷整治,所有沿街报刊亭必须于10月底前全部拆除;2012年,郑州实施“退路进店”工程,拆除全市共计421个报刊亭。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正在大规模退出。据统计,2008年底到2013年,全国共拆除了10468个邮政报刊亭。近几年,相关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

  “未来可能会更加坎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并不是很看好报刊亭未来的发展。”李凌达认为,面对生存和发展危机,报刊亭必须寻求转型。

  功能:少了报刊亭的城市,便少了文化的气息

  2000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在全国城镇建设报刊零售亭的通知》。通知指出,报刊亭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美化城市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建成的报刊亭被人民群众誉为安排下岗职工的安民亭、方便市民生活的便民亭、满足文化需求的文化亭、维护社会治安的安全亭。

  在齐勇峰看来,报刊亭的存在,主要有满足中老年人群特定的文化需求和消费方式、增加城市阅读和文化氛围以及解决部分就业的功能。

  不少人认为,报刊亭不仅代表一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风景线。在李凌达看来,“报刊亭是最能让人感受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空间。”

  说起第一次来北京,看到街头随处可见的报刊亭,谷朋依然显得有些激动,“人生第一次来北京,最兴奋的就是见到大街上有非常多的报刊亭,上面摆满了各种杂志,我还特意象征性地买了一份。”在他看来,“报刊亭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符号,有了它,就感觉这个城市是有文化氛围的。看到报刊亭,你就知道,文化就在那里,精神就在那里。”

  为了留住报刊亭这个城市文化符号,很多人都在奔走呼号。201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交了有关“将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大力扶持报刊亭,拓宽其经营范围,打造成城市文化地标。

  也有不少人认为,报刊亭依然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硬件基础设施。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立嵘看来,北京街头林立的报刊亭是老百姓购买报刊文化产品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为民、便民、惠民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他在2016年的提案中提出,将报刊亭打造成为首都文化地标,“是强化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建设书香社会的有效载体”。

  转型:智能化或将是未来方向

  转型,是发展陷入困境的报刊亭的必然选择。

  专家认为,要想实现转型,首先要对报刊亭进行规范化。

  在齐勇峰看来,不管怎么转型,售卖报刊、服务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是报刊亭立足的基点。有关部门需要从群众文化需求出发,对报刊亭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其规范化,有序化,更好满足群众需要。

  中央财政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当前分散化、个体化的报刊亭,需要走向连锁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变得更统一,更能便利群众。

  在规范发展的基础上,魏鹏举建议,未来报刊亭可以朝着三个方向转型。一是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作用;二是成为品牌化的阅读展示体验空间,和一些大型的文化传媒集团合作,走市场化道路;三是和数字化阅读结合在一起,打造迷你阅读亭,成为城市文化休憩的空间。“无论移动化、数字化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还是需要实体空间的。对于文化业态来说,移动化、数字化、互联网化到一定程度以后,一定会走向新的文化实体空间。”

  有观点认为,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智能时代,“智能+文化”或将成为报刊亭发展新的出路。而在智能化转型方面,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2018年08月,全国首座“智能报刊朗读亭”亮相羊城书展。在智能报刊朗读亭中,既可以进行报刊阅览和购买,也可以进行朗读。

  在此之前,2018年6月,科技感、文艺范、便民性十足的邮政无人智能报刊亭亮相浙江金华。新的报刊亭不仅能自助购买、借阅书籍,还具备自助饮料售卖等功能。

  2016年10月,能自动售卖报纸、杂志、饮料、零食,还能给手机充电的全自动无人售卖式智能报刊亭在杭州亮相。杭州邮政计划到2018年之后,在杭州主城区布点250多个智能报刊亭,为市民阅读提供更多便利。

  其实,早在2014年3月,北京市报刊零售公司就陆续推出11个数字化智能报刊亭。智能报刊亭除了纸质报刊、充值卡零售外,还增加了自助缴费、小件商品自提、无线网免费阅读、文化商品展示、便民出行信息、外伤救助等新型服务。

  “这些智能化的报刊亭,代表一种先进的理念。通过试点,以后可以成为一种示范,”李凌达认为,在当前条件下,智能报刊亭的大范围推广还存在一些现实难度,但是智能报刊亭“让大家看到了发展的最先进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信息数字化时代,纸质报纸发行下降,报刊亭发展受挫,这是全球大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巴黎、伦敦、纽约等国外一些发达城市,在探索将报刊亭打造成城市文化景观方面,卓有成效。

  以法国巴黎为例,通过重新设计报刊亭样式、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拓展经营范围、打造智能化报刊亭等方式,重新激发了报刊亭的发展活力,在过去十年,营业报刊亭数目由2005年的260家增长至2016年的345家,现已达409家,成为实现增长的唯一国际化大都市。

  专家认为,国外报刊亭发展的有益经验,我们也可以进行合理化借鉴。

  “如果我们在规范、整合、转型方面,做得更有序,更有效,未来报刊亭应该比现在会更重要,功能更显著。”魏鹏举说道。

  跑了几家报刊亭后,谷朋买到了自己想要的杂志。他不无感慨地说,“虽然报刊亭的衰落是大势所趋,但是,依然希望它能够转型成功。如果满大街没有一家报刊亭,那就少了很多文化氛围。只要报刊亭在那里,心里就很踏实。”

最新信息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正在大规[详细]

推荐信息

  近年来,一些城市的报刊亭正在大规[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