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组成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让我省首次拥有世界记忆遗产项目;泉州5年不懈坚持整理保护闽南侨批,终获回报;百余年里往来世界的泉州侨批乘风出海,成为闽南文化的又一名牌。
乘着2013世界闽南文化节在泉州成功举办的东风,闽南侨批为泉州赢来一块世界性的金字招牌——世界记忆遗产!百余年里往来世界的泉州侨批乘风出海,为闽南文化和泉州城市赢得新的荣光。
昨日,福建省档案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这一喜讯——由“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两部分组成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也让福建省首次拥有了世界记忆遗产项目。中国的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同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迄今,中国入选该名录的项目增至9项,其余7项分别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云南省丽江纳西族《东巴经》手稿、清代科举大金榜、清朝“样式雷”建筑图档、《黄帝内经》、《本草纲目》。
从“闽南侨批”到“福建侨批”,再到“侨批档案”,侨批的“申遗”之路凝聚了泉州乃至福建、广东两省多个部门和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
主要散落在泉州的闽南侨批,占据了福建侨批90%以上的份额。泉州市档案局局长夏丽清介绍,自2009年起,泉州市档案局牵头开展侨批整理申遗工作:投入资金收购侨批及扫描件,组织人员进行核对整理,建立侨批档案专题数据库,组织学术研讨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侨批遗址踏访和侨批口述历史档案工作,在全国首次赴国外(新加坡)举办侨批展……近5年坚持不懈、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硕果压枝头。
家书抵万金,侨批藏深情。侨批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早在公元8世纪,闽粤等地就有先民到东南亚谋生。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汇寄钱物和家书,与家乡亲人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情感和信息联系,形成了“侨批”这种独特的“银信合封”形式的华侨家书。侨批盛行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历时150余年。
在国际移民文献中,中国侨批档案是研究国际移民史、社会经济史、金融贸易史、海外邮政交通史及世界文化交流史不可替代的档案文献。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库!”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说,侨批的研究跨越经济、历史、文学、民俗等多个领域,具有多重价值。
如今,中国《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开启了侨批抢救、整理、研究的新纪元,也成为闽南文化保护传承的一个新里程碑。在泉州,一系列行动正酝酿展开,闽南侨批的价值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展示,让世界再次为闽南文化而怦然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