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兴和县二十三号天主教堂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天主教传入兴和县境内的时间较早。有记载,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国遣使会秦司铎曾到兴和县大青山的东沟村送终傅。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孟振生主教曾把西湾子大小修道院分开,“为修道生更安静,少分神,隔绝世俗尘嚣的纷扰”,小修道院迁到兴和县的小东沟村。从此,小东沟成为当时蒙古教区三大堂口之一。
清同治四年(1865年),圣母圣心会接管蒙古教务,但法国遣使会仍然继续留在蒙古教区的西区,总堂设于今日的二十三号村。驻堂司铎有白振铎、谢福音与谢凤来。
在遣使会完全撤离蒙古教区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费尔林敦长驻二十三号,他同时也负责看望附近10余个教友团体。费尔林敦初具医学知识,因此不仅和教徒,而且和当地蒙古人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在与蒙古人的往来中学会了蒙古语,从而萌发向西、向蒙古人传教的念头。
二十三号的村民有植树的习惯,这种习惯已有100余年的历史。据记载,费尔林敦初到二十三号看到这里荒山秃岭,便动员村民植树。没有几年就有了大片的树林,从此村民养成了植树的习惯。
费尔林敦离开二十三号西去鄂托克旗以后,继任者是谁不见记载,相传孔模范司铎曾在此地任职。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国籍司铎姚巴尔纳伯任本堂。
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这里已经建有规模较大的教堂。旧教堂于民国15年(1926年)拆除,经由米启蒙重新建筑。同时也兴建了男女学校,初级小学毕业后转入南壕堑教会学校。从这里培养出来从事教育工作的有30余人。
二十三号一带地薄人多,刘拯灵司铎在玫瑰营大量购置土地后,许多教徒纷纷前去垦殖,这也正是圣母圣心会向西发展教务的策略。现在集宁、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不少教徒,祖籍就在二十三号一带。
圣母圣心会在二十三号召开过几次重要会议,讨论修会的重大事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属二十三号堂区的分堂有二道河、窑子沟、大库联、张皋、薛家洼、兴胜庄、长胜夭子、包家营、班定营、陶卜夭子等37处,有司铎14名,教徒万余人。有些堂口未必有本堂,但都开办学校,其规模不比二十三号的小,教内外学生一视同仁,不仅免收学费,甚至还供给书籍文具。
二十三号的育婴院收养的弃婴在灾荒严重的民国18年(1929年)曾达200余人,均由贞女抚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有孤儿1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堂的土地、房屋、牲畜、农具等全部分给贫下中农,因此学校、育婴院都停办。“文化大革命”后,神职人员都接受监督改造,大部分教堂被拆毁。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批准开放二十三号和窑子沟等教堂。在二十三号任职的司铎还有:云德惠、司秉公、叶雅波、段金章、米启蒙、黄传真、马司铎、潘少卿、刘鸿志、王才、张新亮。
窑子沟建立教会的年代晚于二十三号。有记载,在费尔林敦想从二十三号向窑子沟发展教会时,遭到窑子沟人的反对。但是当刘拯灵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七苏木一带放地时,窑子沟的教徒也欣然前往。
民国26年(1937年),教堂开办家政学校,有学生55人,学习缝纫、裁剪、印染、饲养与卫生知识。学校颇受教徒欢迎。
窑子沟的本堂司铎有宇嗣安、姚巴尔纳伯、姚正风、刘国平。
直到民国初年,兴和县城内没有教堂。20世纪20年代,匪患严重,居住于县城内的教民要求成立教堂,以备乱时得以托庇。教会同意教民的请求,遂派芮守礼于民国8年(1919年)前去,教堂于民国9年(1920年)落成。至民国16年(1927年),城内已有教徒600余人。教堂也开办男女学校,校名“育英”,后改名为“兴和第二小学”。七年制,初小四年,高小三年。师资较好,管理严格,学费低廉,甚至免费。
至2005年,兴和县是窑子沟的弥撒点,刘国平来送弥撒。
附:兴和义和团运动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中国人民把当时的天祸与对“洋鬼子”的痛恨联系在一起,在义和团的“揭帖”中明确宣布他们起来反对“洋鬼子。
在义和团兴起之时,正值中国北方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大旱灾荒饥馑之年。在丰镇、宁远厅及四子部落旗,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秋,大旱歉收。第二年春夏无雨,夏秋禾稼皆未登场,民大饥,道馑相望,各处存粮之户,聚众强取或勒借者甚多。灾区广阔,人民饥毙者多,而因受灾范围广,逃亡者少。由此可见这些地区遭灾之严重。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灾害都是外国人带来的。
其时也是正值沙俄与英国为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互相承认:长城以北为沙俄的势力范围,长城以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反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初,这场运动首先从重灾区山东、直隶爆发,很快蔓延到中国北方各地。
不久,在整个内蒙古地区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帝反洋教运动的高潮。同年六月间,宁远厅也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拳师、大师父在宁远厅散发传单,设坛练拳,很快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以反帝灭洋为号召,六月三十日,义和团民在宁远厅驻地(今凉城县永兴镇)的东庙与西庙集合队伍,“人山人海,一望如云”,然后向香火地教堂进发。下午六时,义和团民到达目的地。他们在教堂前空地设坛祭神,高声呼杀,围攻教堂。七月一日,东路的义和团在首领张万钟的率领下,又聚众700余人,后增至1500人,再次进攻香火地教堂。宁远营兵马队100人,步兵50人亦配合这次战斗。由于教堂有“洋枪20支,军械尤多”,义和团民阵亡8人,被伤多人,始终未能攻下。张万钟等人以“教民谋反,控告于归化道”,归化道署便召香火地教堂何济世神父,弓沟堰(沿)教堂马赖德神父进城问话。七月二十日,二神父被归化城义和团民处死。事后,义和团起义群众开始向西营子、香火地、弓沟沿等天主教堂发动进攻。香火地、弓沟沿、东十号三处天主教堂均被烧毁。在攻击“西营子教堂时,义和团约六、七千人,乡民随之,多至二、三万人”。这次运动中杀死了德国籍、西班牙籍传教士2人。宁远厅通判沈荣绶面对义和团运动的强大声势,吓得仓惶逃往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其后,义和团杀掉了一部分教徒。各堂的教士纷纷逃窜,不知去向。
丰镇厅在东起西湾子,南至丰镇、北至集宁、兴和也发生了反洋教斗争。其中店子村(即兴和的店子镇)的义和团,男学义和团,女学红灯照,先后攻打二十三号和夭子沟天主教堂。二道河的义和团曾进攻西营子、姚子库等地的教堂。七苏木、玫瑰营村和沙卜尔村等处教堂及丰镇城内的“大美宣道会”教堂都被义和团焚毁。同年八月,四子部落旗出兵200名和义和团群众及其绿营兵(清朝驻归化城汉族八旗),攻占并烧毁了铁圪旦沟、乌尔图沟的天主教堂(在今四子王旗三元井),处死传教士2人。今乌兰察布地区的义和团运动用自己的反帝爱国行动,英勇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