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人在马街舞台表演
图书馆买书,市政府埋单
家门口的“知识宝库”
免费公益培训课
截至目前,我市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有各类博物馆11座;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9个、图书馆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1个,建成350个文化大院、9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598个农家书屋、2588个行政村基层站点。
平顶山博物馆年接待观众百万人次;市群艺馆公益课堂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每年的公益培训开设有摄影、钢琴、心理咨询等课程40多门,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市文化艺术中心5个电影厅每年免费放映电影1000多场,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近700场,放映公益电影近30000场
我市现有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张国家级“城市文化名片”,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中国传统村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市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确立了“文化产业大发展、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名片大彰显、文化设施大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鹰城的文化气息愈发浓郁。
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8月3日,作为“中原人文精神”演出剧目之一,河南歌舞团的原创民族歌剧《蔡文姬》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这也是市文化艺术中心第一次上演大型歌剧。
市八次党代会闭幕不久,市文化艺术中心即开始运行,五年来已成功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百余场,已经成为市民文化娱乐、信息交流、科学知识传播的综合文化艺术平台。
市文化艺术中心是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我市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共有各类博物馆11座,新建市少儿图书馆、市美术馆、中华曲艺展览馆等一批特色文化设施。9个县(市、区)建成文化馆9个、图书馆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1个。乡镇文化站作用明显,全市11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参加全国第一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4个站2012年被授予河南省先进综合文化站称号。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全市共建成350个文化大院、9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598个农家书屋、2588个行政村基层站点,为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对于在新城区居住的李永伟与付蝶两口子来说,周末到平顶山博物馆参观是常事儿。说起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展览内容、平顶山市的历史文化,他们都如数家珍。用付蝶的话来说就是:“走进平顶山博物馆,就如同走进了这座古老城市7000年的历史长廊。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平顶山的历史文化是如此悠久,我们的城市文化积淀是如此厚重。”
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3月24日上午,市图书馆公益课堂2016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报名。早晨不到6点,就有市民在市图书馆门前等候。上午9时,门前广场已经是长队如龙,工作人员不得不采取发号分批办理报名手续的方式来维持现场秩序。这是继3月9日市文化艺术中心公益课市民竞相报名后,我市再度出现公益课报名的火爆场面,显现出市民对知识‘充电’的极度渴求。就一会儿的时间,公益课堂24个培训班的700余个学员名额全部报满。”说起市图书馆首开公益课堂时的情景,市图书馆馆长田长斌依旧感慨万千。
“文化客厅”公益课堂活动开展以来,系列公益辅导、培训和讲座等活动不断,已经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一张靓丽名片。
与此同时,各种艺术门类如雨后春笋,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今年3月,在首届河南省古琴古曲现场展演中,由我市古琴协会推荐选送的3名选手获得大赛入围奖。市古琴协会会长卢姗卉说,今年以来我市对古琴关注的市民逐步增多,目前已达到200余人。特别是已经有一些中小学生开始学习弹奏古琴,这非常有利于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年来,鹰城的土地上“生长”出了众多群众特色的文艺活动基地。这些基地都是自发聚到一起,有的归属街道社区,有的是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活动团体,已经成为我市群众文化最便捷、最灵活的组织形式和载体,也是开展多种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力量。
为拓宽服务范围,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平顶山博物馆相继举办多种文化艺术公益培训。根据群众需求,在开展常规培训的基础上,他们广泛征集意见,适时增加培训内容,如举办“茉莉芬芳”系列音乐讲座,以音乐会的形式为观众讲解音乐知识;推出《文化鹰城》系列栏目,引导广大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假期有针对性地开设少儿兴趣班等。
立足公益,服务大众
今年6月16日,市群艺馆有关领导到市区各基层培训点实地察看,并为其颁发“文化客厅”公益课堂基层培训点牌匾。随着“文化客厅”公益课堂的不断发展,同时为了方便、满足市民的需求,市群艺馆决定将“文化客厅”公益课堂开到基层。
市民刘晶说:“公益课堂,教啥的都有,还不要钱。市群艺馆开设了‘文化客厅’公益课堂后,我就带着孩子去学习钢琴,孩子已参加三次学习了,而且不收费。”
从2012年初开班伊始,市群艺馆便实施零门槛免费培训,内容涉及器乐、声乐、舞蹈、摄影、美术、书法、戏曲、播音与主持、文学欣赏、文化遗产保护等文化艺术类,民俗、服饰、礼仪、科普知识、心理咨询、亲子教育、烹饪技巧等生活知识类,还有瑜伽、跆拳道、太极拳等健身活动类。从培训内容到培训时间,他们每次都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等形式,调动市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全市各级文化部门依托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平顶山博物馆年接待观众百万人次;市群艺馆公益课堂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类“群星奖”,每年的公益培训开设有摄影、钢琴、心理咨询等课程40多门,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
自2010年我市成立首个公益性舞蹈队以来,24名舞蹈队员便成为各县(市、区)文化站、文化馆的文艺培训骨干。同时,他们还兼顾着公益性文艺演出,每年的公益性演出达到100余场次。今年,我市又成立了公益性合唱团。
市文化艺术中心5个电影厅每年免费放映电影1000多场,成为党性教育、党风廉政、职工之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近700场,放映公益电影近30000场,举办“春满中原”“欢乐中原”“百城万场”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书画、摄影等主题系列展览4000多场次,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市民刘丽娟说:“现在平顶山有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中心,真是给我们这些老人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每天早上吃了饭,过来听听知识讲座,看看电影,听听戏,心情很好。”
文化事业开花结果
进入今年7月,市戏剧研究中心利用暑期演出淡季的时机,将周一、周三、周五确定为演员们的练功时间,掀起大练功的热潮。
市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刘军阳说,只有在下面把功夫练扎实,在台上演出时才会得心应手、表现自如,才会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五年来,通过实施文化精品创作工程,我市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全省、全国文艺赛事中屡获大奖。市豫剧团编排的豫剧《李清照》获省十一届戏剧大赛“河南文华大奖”并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演出,楚淑珍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小戏《杏花村的喜事》、曲剧小戏《好亲家》荣获河南省小戏、小品创作推广活动演出一等奖、剧目一等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1000多场。
艺术创作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大型剧本《明月芳魂》《恩人之死》《马街女人》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情景剧《守护蓝天》、诗朗诵《鹰城普法人》荣获第三届河南省法制文艺汇演一等奖;公开出版发行小说集《等待录取通知的那个夏天》获2009年冰心图书奖。
2014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我市代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作典型发言;2015年3月,“文化客厅”公益课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我市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曲艺之乡”“魔术之乡”,现有4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张国家级“城市文化名片”,2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中国传统村落。
“有了文化的城市就有了故事,有了文化的城市就有了精气神,有了文化的城市,它的经济活力就会越来越足,人气指数越来越高,区域形象越来越靓。”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