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展演;摘得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桂冠。近日,又搬上了浙江卫视的银屏……这一连串的足迹,正是河北昌黎地秧歌扭出的“精彩”。
地秧歌的声名鹊起,只是昌黎县打造碣石文化之城的一个缩影。昌黎有近千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拥有地秧歌、民歌、皮影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歌、赵家馆饺子等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县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坚持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品牌活动、培育一批文化产业、创作一批文艺精品的文化建设思路,昌黎的非遗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全县将文化工作与城乡建设统筹安排,已上升为全县的发展战略。我们就是要通过抓文化来传承历史,来拉动产业,来提升人文素质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昌黎县委书记李国勇介绍,目前,重视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在该县形成。对此,县文体广新局局长白秀川深有感触:“现在,但凡是县里的大会或重要决策,都会请文化部门参加或拿出意见,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该县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编制了相关建设规划,制定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今年,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安排了100万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近年来,昌黎县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频现大手笔。2013年,新建文化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更加丰富多样,12个群众文艺团体常年进馆活动。2014年,新建图书馆,馆藏纸制图书15万册,电子图书200万册,走在全省县级馆前列。深入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工程,全县综合文化站设置率达100%,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标率90%以上。全县418个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建成村级文化广场335个,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主阵地。
除了昌黎地秧歌,全县以皮影、民歌、吹歌为辅助,以剪纸、麦秸画、葫芦烫画等民间手工艺为补充,恢复了一大批皮影经典唱段,唱响了一批新时期代表性民歌。昌黎皮影走出国门,先后赴韩国、香港、捷克、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交流展演,并获得“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剧大赛”铜奖及“第21届国际木偶大会暨国际木偶节”最佳传承奖。
如今,文艺团体已成为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由县艺术团编排出表现昌黎风土人情的精品节目,每年开展各类演出近200场,成为昌黎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和推广大使,并催生了400多个民间业余文艺团体。同时,品牌文化活动贯穿四季,碣石民俗文化庙会、秧歌舞大赛、沙滩音乐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全县成立了19个民间艺术传习所,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积极开展文化辅导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部队“六进”活动,培育出企业、校园文化基地34个,宣传文化示范村、社区131个,引燃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燎原之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