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市容市貌/城市规划

森林,让城市和我们更美好

时间:2015-05-26 10:43:27  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鸟语花香——这样的场景,就出现在城市——它们就是城市森林。

  为了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支持下,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森林生态功能,让城市和我们更美好”国际论坛于5月25日-26日在沪召开,国内外专家围绕城市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营进行了交流。

  论坛上,上海城市森林发展备受专家关注。不要以为上海没有森林——根据市绿化市容管理局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上海森林覆盖率已从最初的3%增加到14.04%; 占整座城市38.18%面积的湿地,也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2001年,上海启动《上海城市森林规划》编制;2003年11月,市政府批准实施《上海城市森林规划》,这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市绿地面积已达4.8万公顷,林地面积10万多公顷,湿地37万多公顷,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郊区新城绿化为补充、生态林地和防护林地为外围支撑的“环、楔、廊、园、林”生态环境格局,全市生态安全不断巩固,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回顾上海城市森林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上海已初步形成城市森林生态体系。《上海城市森林规划》、《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等一系列专业规划相继出台,水网化、林网化相结合的理念得以实施,上海注重城市森林布局的均衡性、功能多样性,推动了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通道防护林、污染隔离林、大型生态片林等生态公益林建设。目前,海(江)岸线中已有347公里建设了沿海防护林,占宜林里程的75%,水源涵养林已达17.2万亩,黄浦江两岸宜林地段95%已植树绿化。全市还确定了包括淀山湖湖区湿地保护区、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区、海岸带风景区、横沙岛生态岛区、岛屿湿地保护区、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和外环线外侧核心林建设区及新城、中心城镇环城林带在内的八块生态敏感区。

  同时,上海逐步完善城市森林长效管理机制。2008年起,林木绿化率指标纳入市委对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2012年起,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保护和发展森林目标责任制。目前,全市建立林业养护社175个,在岗人数1.6万名,养护公益林面积约占全市公益林面积的50%,既管好了林地林木,又增加了农村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森林资源效益也得到充分发挥。上海目前共有松江佘山、崇明东平、上海海湾和上海共青等4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15块千亩以上的大型生态片林,是市民休闲游憩的好选择。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方针,经济果林产业化也发展迅速,果林产业不仅具有地方特色、市场潜力巨大,而且农民参与度高、农村收益面广。据统计,全市经济果林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经济果林平均年亩产值超过5000元,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的意见》,为实现生态文明注入了催化剂,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途径。围绕森林这一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上海将进一步构建足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城在林中,林在城内

  ——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陆月星谈城市森林建设

  虫道鱼道鸟道人道,道道贯通;地脉蓝脉绿脉文脉,脉脉相连。

  这是上海构建完整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将根据地域特征、城市特色,推进城市森林建设,以“绿色化”为统领,抓好绿地、林地、湿地融合发展。围绕打造“绿色城市、安全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整合湿地、森林、绿地、农田、水系等要素,坚持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积极打造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绿色空间体系,努力构建“江海交汇、水绿交融,多元融合”的生态格局,做到“城在林中,林在城内”,实现生态宜居。

  系统化,构筑三地融合生态空间

  根据初步构想,2040年,上海生态用地比例要达到陆域面积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中心城新增公共绿地30平方公里以上,自然湿地保有率32%,湿地保护率37%。

  怎么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系统化上下功夫,构筑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生态空间。“十三五”期间,上海将重点实施“两道、两网、两园”体系建设。

  两道,即廊道、绿道。依托大江、大河、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形成绿地、林地、湿地等贯通的生态廊道,努力做到“有路就有林,有河就有林”,在大尺度上完善生态安全格局,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基本完成全长98公里平均宽度500米的外环绿带。外环绿带宛如“长藤结瓜”,“藤”就是500米宽的绿带,“瓜”就是沿“藤”而规划建设的大型主题公园。还将在郊环、黄浦江、苏州河等两侧建设生态廊道。同时,通过绿道串联现有绿地和公园,建设城市慢行系统,增强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叠加效应。最近,闵行、崇明、苏州河畔都在积极规划建设绿道,建成后将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去处。

  两网,即城区立体绿网、郊区农田林网。中心城区积极建设立体绿网,将立体绿化从高架桥柱、沿口等延伸到建筑外墙、窗台阳台,同时使楼宇屋顶绿起来,改变“水泥森林”城市形象。目前,全市已建成长宁金虹桥商业中心、闸北四行仓库的屋顶绿化以及黄浦K11商业广场的墙面绿化等一大批别具特色的项目。据初步估算,本市建(构)筑物上的可绿化屋顶总量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2015年,全市计划新增40万平方立体绿化,包括新增20万平方屋顶绿化,新增万根绿柱、万米绿墙,并以20万株植物扮绿阳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争取通过使地面、立面、屋顶、窗台、阳台都绿起来,形成一张覆盖全上海的立体绿网。郊区也将建设一张农田林网。重点在田间地头、宅前屋后、河边、路边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形成“水绿相间的江南乡村特色”。

  两园,即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在目前已相对较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基础上,制定基本实现绿地500米服务半径扫盲实施计划,研究步行15分钟公园可达性方案,强化“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城市公园体系构建。推动老公园改造,丰富以花展为主要内容的公园文化活动。同时,预计到2017年,上海将先期建成5座具有一定规模、自然条件较好、公共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园,包括青浦青西、松江松南、闵行浦江、崇明长兴岛、嘉定嘉北郊野公园。此外,松江广富林周边和金山廊下地区也纳入了郊野公园建设规划,形成“5+2”的建设新布局。未来,上海郊区还将布局建设21处郊野公园,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大都市游憩空间格局,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后花园”。

  精细化,打造特大城市管养特色

  生态资源需要科学化、精细化管养,上海将秉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理念,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大城市的精细化管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进“互联网+”与生态建设的融合创新,探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2.0时代下的信息技术转化应用。建设生态空间资源大数据平台,健全完善林业三防体系、病虫害检测防控等体系,提升精细化管养水平;拓展微博、微信、移动APP等互联网互动资源,撬动公众参与杠杆,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发展生态产业电子商务、云服务,林产品物联网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生态产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

  二是落实《上海市绿化条例》、《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上海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条例》、《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等一批绿化管理、绿地建设、森林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并根据发展需要逐步修订完善。

  三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激发绿化活力。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绿化城市维护资金投入等政策,在连续四轮实施林业三年发展计划的基础上,研究林地和大绿地建设政策扶持机制,确保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同时,基于绿色化,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平台功能,开展市民绿化节等活动,采取各种措施,激发社会参与绿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整合科研资源,完善各类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提高管养能力。比如在立体绿化成套建设、盐碱地植树造林、新优品种引进和种植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同时,继续开展林荫道创建、老公园改造、林地抚育等,提升上海的绿色环境水平。

  功能化,发挥生态资源综合效益

  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同时,上海也将根据“确保生态效益、拓展社会效益、提升经济效益”的基本原则,致力于让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融入自然,积极促进生态资源综合效益的全面发挥。

  确保生态效益。绿地、林业、湿地提供大量生态产品,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据评估,上海既有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8项服务功能方面总价值达116.19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森林提供的价值为12.72万元,年均每人享受森林生态服务价值500余元。今后,上海将继续推进绿地、林地、湿地规模总量和品质效益提升,加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同时,开展绿地植物群落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打造城市春景秋色,提升城市生态景观效益。

  拓展社会效益。积极发挥公园绿地等服务社会的作用,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绿色生活。通过继续打造“上海花城”,丰富公园主题活动,改进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为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赏花游园体验。未来,以水仙、梅花、樱花、郁金香、茶花、牡丹、杜鹃花、荷花睡莲、菊花、桂花等为主题的园艺文化活动将在沪上公园随季节推出。全民绿化活动也将伴随市民绿化节向市民家庭渗透,并通过文明单位、花园单位、园林式居住区创建,引导社会单位参与绿化建设。对一些具备开放条件的林地,推进“林家乐”等生态旅游,为市民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

  提升经济效益。在巩固经济果林基础上,还将有序发展林下经济,为生态资源后续保护和发展探索有益途径。进一步推动经济果林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具有上海特色的南汇水蜜桃、松江水晶梨、嘉定葡萄、奉贤黄桃、金山蟠桃、青浦枇杷、崇明柑桔等特色品牌。配合时令定期推出沪产优质安全水果“进公园、进商场、进社区、进楼宇”活动,建立二维码质量追溯,在致富农民的同时,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沪产新鲜水果。

  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春江眼里的上海城市森林

  在中国和亚洲的现代史上,上海都是现代商业文明、工业化发展的先行者。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以发展城市森林为生态建设标志的上海,又站在了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前列。因而,探讨上海城市森林发展特点,分析上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的供需矛盾,探讨森林经营策略等问题,对我国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城市森林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处于冲积平原和过度的人类开发,上海缺乏天然森林植被分布。因而,在世界国际大都市中,上海是一个典型的把森林引进城市、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同步发展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森林覆盖率仅有5%,目前是14%,按照规划2020年将达到18%。上海城市化和城市森林耦合发展关系表现,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破解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困境,将森林引进城市生产“生态产品”。最为典型一个事件是,在本世纪初,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市区商业用地上,建造了35000平米的延中绿地,成为上海最大城区公共森林绿地,为居民提供清新空气、景观、游憩、娱乐等生态系统服务和产品。

  第二,生态与经济并重,森林与城市化同步发展。例如,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浦东开发为象征上海新一轮商业发展开始时,上海也开启了基于城市森林的生态文明建设序幕。从此开始的重大林业工程包括世纪公园、外环林带、海湾森林公园、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滨江森林公园、炮台湾森林公园、顾村郊野公园等,为商业国际大都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空间。

  第三,基于生态的崇明开发,构建未来城市发展模式。2005年,上海又开始了以崇明岛生态开发为象征的新一轮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崇明生态岛建设被认为是中国城市化过程实验室,在为未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工作模式探索发展道路。

  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公益性生态工程建设时,资金缺乏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在进行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过程中,上海成功走出了一条在高度商业化城市发展林业的道路:即“政府主导下公司参与,政策导向驱动林业建设的商业化运行”。

  然而,在高度商业化下的上海,林业用地极度缺乏是城市森林发展一个瓶颈问题。在森林经营层面,破解这一瓶颈的策略可以从以下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上海城市森林树木资源开发利用,选育生态功能和服务强大的树种;第二,在绿地、公园和郊野公园植物群落中,增大林分比例。第三,充分利用道路、河流、社区等空间潜力,扩展林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第四,增加混交、复层群落林分;第五,加强林业立法工作,防止现有林分破坏、林地挪用等违法现象。

  中外专家建言城市森林发展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瑞典、芬兰、美国等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城市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措施,探讨了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发展关系的特点等,为上海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建言献策。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沈国舫院士是我国城市林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沈国舫院士主要介绍了城市林业(城市森林)的概念传入中国的历史,特别是1990年巴黎世界林业大会中相关内容对中国的影响。1992年中国林学会在天津市第一次召开城市林业的研讨会,可作为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开端。关于城市林业的范畴内涵的认识以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如何处理好林业系统工作和园林系统工作的关系成为当时研讨的重点。沈国舫院士提出,当前我国发展城市森林要加强规划、研究和合作,促进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和村社林业(rural community forestry)的协调发展。

  王兵研究员是中国林科院的首席专家,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中心主任。王兵研究员指出:“城市森林是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而且可以高效地将这些功能转化成为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因而,城市森林是生态功能与生态服务的“高效转化器”。他全面剖析了城市森林功能、服务、转化率三者间的关相互系,明确“主导生态功能”理念,为城市森林的科研、管理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国际著名城市林业专家、来自瑞典的康尼农迪克教授以“森林城市,幸福城市”为标题,指出森林不仅创造了优美的城市环境,还可以给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带来健康和快乐。他深入剖析了城市森林和居民的多种联系,提出森林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可以协调共存、相得益彰,森林不但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更能带动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教授提出了“城市森林供给”功能。他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要推动我国城镇化的绿色化、低碳化,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扩大城市森林供给是关键的战略选择,并从政策、规划和建设上,提出扩大城市生态效益供给、促进生态效益服务多元化的建议。

  评价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建立一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调研评估方法是基础。来自瑞典的奥斯伯格博士和美国的艾斯克贝多博士分别从城市森林树木的清查以及生态功能的评估等方面展示了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在瑞典的多年调查,奥斯伯格博士提出了一套城市林木调查的指标参数,并详尽地介绍了调查方法和管理方式。艾斯克贝多博士通过展示其多年来在北美、南美、欧洲、东亚等地区的工作,为量化城市森林的结构、模式和社会经济价值、评估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提出了科学完备的方案。

  城市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森林对大气污染净化的功能到底有多大?来自芬兰的亚历朋克农博士和来自清华大学的杨军博士,分别介绍了在欧洲北部的芬兰、我国的北京和杭州所开展的工作,用翔实的数据证实了城市森林在削减雾霾、氮氧化物和臭氧的积极功效。

  来自芬兰的塞塔拉教授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博士则在报告中指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也对城市水循环的改善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机会和潜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疗城市病的“绿色配方”。

最新信息

  今年,合肥将以加快建设全国综合[详细]

推荐信息

  今年,合肥将以加快建设全国综合[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