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省会石家庄的街巷深处,人们开始感叹这座城市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特风情——颇具新意的时尚实体书店、精致的艺术品博物馆、个性鲜明的写字楼艺术空间、设计感极强的艺术园区……这些点亮城市之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发展前景如何,又面临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就此在省会展开调查采访。
用开放性、现代性、艺术性打造独特美感
刚刚过去的周末,省会市民王婧驱车来到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上庄的食草堂艺术园区。这已经是她第三次走进这处文化艺术气息浓郁的地方。“我第一次来时,就被这里凸显‘工业风’的艺术建筑群震撼了,整体建筑大而灵动,园区里的布置小而精致,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王婧说。
食草堂艺术园区内,废旧的工业材料被重新切割、结合、组装成各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品,赋予冰冷的钢铁材料生命和艺术感。园区内的艺术空间、老电影博物馆等充分体现出工业与艺术结合之美。“怎么能做到让人们一来就喜欢,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首先应做到的,这需要运营管理者从建设之初就考虑到艺术的引领作用。”食草堂艺术园区创始人牛合印认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设计上一定要有超前的观念。食草堂艺术园区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正是因为其在空间营造上突出了设计感。
不仅食草堂艺术园区,全省各地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空间从建筑设计到内部风格都展现出文化之美。比如我省首家24小时书店——呈明书店,以跳跃的蓝绿为主打色调,辅以镜面天花板,让通顶的书架无限延伸,增加了整个空间的灵动之意;省级非遗传承人郭海博的铁板浮雕工作室,古朴的原木装修衬托出一幅幅精美的铁板浮雕作品,展示着它的质朴之美;位于石家庄市财库国际大厦31层的万营艺术空间,独特帆船造型大厅配以空中庭院通透的全景天窗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云水之间。
这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其开放性、现代性、艺术性等特点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位,为大众所青睐和追捧。
“好看”“好用”结合,才能留住市民脚步
拥有“高颜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扎根、生长,彰显着城市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趋势。如何避免沦为“好看却不好用”的摆设,成为更加引人关注的问题。
以呈明书店为例,“好看”只是它给人的第一感受,当你真正走进其中,多元丰富的文化内涵彰显着这里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一个文化荟萃空间、思想交流空间、人和人相聚的空间。“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从各方面体现出城市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创造性和生活乐趣。”在呈明书店副总经理张玮看来,营建适宜的空间形态,传达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化感受,是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必备条件。但要想留住市民的脚步,除了能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到美之外,还得关注大众的精神需求。“在图书选择方面,我们成立了由大学教授、媒体资深编辑、出版社编辑和营销人员等组成的图书甄选委员会,帮助读者精挑细选书籍。店里每天都有驻店编辑,并开辟出咖啡区。”张玮说,这些专业加贴心的服务,保证了读者能获得高品质的精神享受。
万营艺术空间艺术总监郑妍认为,近年走进艺术空间的人逐年增加,说明大众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也为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万营从设立之初就定位为集展览、学术交流、美术教育、典藏研究以及在地创作为一体的多元综合性艺术机构。“我们一直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原创艺术和设计的进步以及本土文化在艺术中的体现,力求带给观众一个富有艺术审美的美学交流平台。”郑妍介绍,通过推出艺术研讨会、名家讲座、艺术家对话等活动,万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艺术空间。2016年,万营艺术空间全年参观人数为2.3万人次,2018年,这个数字飙升至6.5万。
内外兼修,突出功能定位,提供专业化服务,使新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但“好看”而且更加“好用”。
丰富文化生态,让城市“文化森林”郁郁葱葱
越来越多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入城市肌体,展现出强烈的现代人文关怀和文化体验,让城市“文化森林”生长得更为郁郁葱葱。
每到周末,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众创梦工厂里的郭海博铁板浮雕工作室都会迎来众多体验者,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捶打声,一幅幅作品呈现眼前。这些体验人群涵盖大中小学生、城市市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更有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文化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更美好、更有品质地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因此,新型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成长空间非常广阔。”郭海博认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应是回归文化的本质,成为可以提升大众文明程度、审美修养的所在。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2018年10月底,郭海博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集展示、体验、教学为一体的铁板浮雕艺术馆,让更多人了解郭氏铁板浮雕艺术。
除了数量不断增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在积极探索复合型服务形态。无论是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的“体验+欣赏”,还是呈明书店的“咖啡馆+阅读+24小时开放”,这些公共文化空间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公共文化设施,它们正以更加现代、包容的方式,兼容、涉足艺术展览、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多业态。
采访中,万营艺术空间、食草堂艺术产业园区负责人均表示,未来都有跨业态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计划。他们希望以多元、多样、精品、跨业态的功能服务,不断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同时,多家文化空间负责人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提供更多强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