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建设是三明沙溪河西岸文化景观一个完整项目。是三明市2015年的重中之重项目工程之一。从台江大坝到上河城12.6公里的亲水岸边,通过新建、改建、融入的办法,精心打造融入‘闽学四贤’传统文化的景观,建成独具文化底蕴且又生态自然的文化长廊。”近日,中国网在福建省三明市采访时,三明市区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正在打造中的闽学文化长廊。据了解,在三明市区和周边县市的城市建设中,闽学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可以说,闽学文化在三明的城市建设中处处绽放。
闽学文化成为三明的传统核心文化
根据三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的介绍,三明是著名的“闽人之源”、“闽学之源”、“闽师之源”、“闽江之源”“四源”所在地,加上著名的客家之源文化,构成了三明地域文化的支撑。尤其是“闽学之源”道出了闽学的发祥地与传播地就是在三明境内。
据了解,闽学指的是理学四大分支(濂、洛、关、闽)的一个学派,是两宋之际由闽籍学者在闽地传习,经朱熹发展构建而成的完备的理学学说,是理学发展中体系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学说。闽学的形成从杨时到罗从彦到李侗到朱熹等一大批学者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直至朱熹集大成的过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位理学大儒史称“闽学四贤”,可谓道统相继、学术思想一脉相承,上传承洛学,下开创闽学,上接孔孟、下传万世,具有存亡绝续、继往开来之功。
杨时是公认的道南正统创始人、“闽学鼻祖”,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罗从彦“独得不传之秘”,是道南学派的扛鼎者,其“遵尧录”、“春秋指归”等著作被收编入“钦定四库全书”;李侗是“道南一脉”薪火相传的传播者,朱熹的老师;朱熹是集大成者、闽学创立者,其共有120多部著作400多卷、3000多首诗词,编撰的《四书集注》,形成儒家正宗思想的理论体系,成为元明清三朝科举取士的必读之书。
“闽学四贤”中除李侗为南平延平人外,杨时(宋南剑州将乐人)、罗从彦(宋南剑州沙县人)、朱熹(宋南剑州尤溪人)都是现在三明市辖区人。经过考证,“闽学四贤”学习、讲学、研究、著作等生涯大部分在三明区域活动,比如三明岩前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后山一个山谷中的翠云书院,就是他们学习、讲学之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明是闽学的发祥地和传播的核心区域,闽学也成为了三明的传统核心文化。
闽学文化成为三明城区景观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明充分依托闽学文化遗存,打造现代化城市文明。闽学文化在三明区域的打造,就是四条“十里文化景观廊道”。
据了解,三明主要是通过探寻足迹、恢复古迹,策划并推动四条“十里文化景观廊道”的建设,把闽学文化内涵和底蕴由点到面展示出来,形成独特的三明闽学文化之旅,怀念“闽学四贤”、追寻先哲圣迹,探寻闽学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翠云书院是“闽学四贤”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翠云书院坐落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万寿岩古人类遗址山后500米的一个山谷中。据吴长树副局长介绍,三明岩前镇将规划建设“岩前十里万寿文化廊”,通过恢复并挖掘翠云书院闽学四贤文化内涵和历史典故,重建翠云书院,保护和修复这个重要的文化遗存,再现闽学文化的辉煌与传承。
三明市区的建设是围绕着“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展开,重点打造“五园九景一广场”。五园指“龟山园、豫章园、集萃园、愿中园、朱子园”;九景指的是源头活水、四贤聚萃、程门立雪、文明之光、康乐胜境、浮桥古渡、朱子问天、桃李芬芳、源远流长。一广场指的是闽学文化广场,凸显“闽学四贤”文化内涵,展示“四源”等文化景观,融入“客家南迁”的文化内涵。
可以看出,整个建设几乎都是围绕着闽学文化中心内容展开,将集中而广泛地展现闽学文化的精髓与典故,将成为三明人民追远慎终的学习基地。
依托历史遗存打造现代文化产业
不仅如此,在三明生态新城的湿地公园建设中,当地时分重视闽学文化的植入,其中的“十里生态文化景观道”就极大地融入了闽学文化的内涵,让闽学文化与现代休闲娱乐、旅游养生产业融为一体。
三明明溪县紫云村是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现在村中聚居着杨时、罗从彦、张载等宋代理学大家的后裔。据载,该村明清时期出过十三名进士、五名举人、二十一名贡生,有过“一朝七进士,一门双武举”的传奇。村中均峰山上唐代古刹均峰寺大雄宝殿前悬挂着的出自宋朝宰相、爱国诗人文天祥手书“显盖紫云”的牌匾更是闻名遐迩。
据了解,紫云村将围绕杨时、罗从彦、张载后人定居形成的杨、罗、张三坊遗迹,以传承发展历史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修复、村庄建筑风貌的整体性改造提升,规划出一条连接杨、罗、张三坊的“十里闽学静修步道”。重点打造彰显“闽学四贤”文化主题形象的“闽学小广场”,恢复“豫章故居”、改造“聚星亭”、重建紫云书院等估计买,形成“三坊一道十八景,水秀山青闽学村”的山水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