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据长江日报消息,6月25日,武汉市文新广局局长陈邂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武汉在一些国人心目中一直以“最市民化的城市”形象出现,这个定位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在“文化五城”建设带动下,若干年后武汉人要是能够被认为“最具市民文化”,那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品位,有了更浓厚的魅力。
“文化五城”建设启动一年多,他认为有五点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高起点规划是重中之重。规划是先导,是龙头,没有高水平的建设规划就没有高档次的建设格局。我市“文化五城”建设各牵头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站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关于武汉“读书之城”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明确了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重点项目和推进步骤。
其次是要项目化推进。“文化五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化推进战略是破解“文化五城”建设难题、加快建设进度的重要手段。我市借鉴经济发展中项目化推进的方法,通过集聚资源、集成建设、集约发展的思路建设“文化五城”,把“五城”建设指导意见变成实实在在的可量化、可操作的项目。
陈邂馨提出了“三个一千万”的“量化法”:“十二五”期间,武汉一千万市民,每人至少进一次图书馆,参观一次博物馆,观看一次国内演出。这个量化,不是静态的投资数据、财税数据,而是从市民“终端”出发,落实到“文化效用”。
这就牵涉到第三点经验,那就是“文化五城”建设要以人为本,让市民享受建设成果。文化建设不能就项目谈项目,而要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四两拨千斤。“打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财政补贴在很多时候可以看做一个诱饵,将诱饵用得恰到好处,一百万也许可以撬动一千万、一亿的市场。”
第四点经验是要有品牌意识。坚持走文化品牌发展之路。去年10月,我市举办了首届琴台音乐节、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邀请大量国内外艺术家参与,就体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思路,很有品牌示范效应。
最后,要强化政策支持。这是“五城”建设的坚实保障。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对涉及到“文化五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活动等优先安排,在土地、税收、金融、财政等方面予以倾斜,出台配套政策支持,是当务之急。
“当然,文化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文化最需要市民参与,最需要民间自发力量。市场和企业永远是主体,政府只起助推的作用。”陈邂馨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