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天津,这座有着六百年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特别是在近代百年中西方文化交汇碰撞下,其深邃的城市魅力和宽博的文化涵养正越发彰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文化已成为这座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城市竞争的核心因素,并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天津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努力构建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在城市文化“墒情”不断提高的同时,百姓的素质和幸福指数日益提升。
政府补贴:让更多市民
成为文化场所常客
天津正处在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美丽天津建设需要文化的支撑,打造与天津城市形象相匹配的文化品牌。
去年3月,大型乐舞《异彩流金》在天津津湾大剧院演出。天津歌舞剧院把部分演出票免费赠送给观众。两场免费门票很快告罄。目前,天津歌舞剧院与天津各大剧场联手,降低场租和演出成本,把实惠让利给观众。
现如今,很多西方的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陆续引入天津,越来越多的天津人浸淫其中,自得其乐。2013年9月,天津出台了《支持高端演出、高端展览和公益文化普及活动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高端演出补助专项经费按照“政府补助、降低票价”的原则,全部用于观众购票。补贴的一个硬性规定是,票价在300元以下的应占50%以上,把补贴资金直接补在门票上,票卖得多,就补得多,卖不出票,就没有补贴。
天津大剧院宣传中心副总监郭瑞回忆说,作为《办法》补贴的第一个演出项目—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安娜·卡列尼娜》来津,票房销售极富戏剧性。《办法》实施以前,每天只售出几十张票,《办法》实施当日,一下子售出500张票。随后,票房一再攀高,5场演出的上座率均超过九成。
更多的天津市民走进从未涉足的天津大剧院、天津音乐厅等标志性文化场所,成为那里的常客。北京、河北的观众也慕名前来,天津的演出市场日渐成为京津冀的一张“文化名片”。
文化惠民:让百姓享受更多文化福利
如今,到农家书屋“充电”“淘金”已经成为津沽农村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天津全市370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家书屋或村文化室,实现了全覆盖,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在城区,越来越多的天津市民享受到便捷的公共图书服务。在开封道社区“津城书吧”,管理员老李告诉记者,书吧每周开放7天,社区居民无需任何手续或证件,就可以直接到书吧读书,如果借阅的话,只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梁淳久说,到2015年,天津要建成200个像开封道社区这样的城市书吧。
让市民享受便捷的文化服务,这不仅是天津打造“城市书吧”的初衷,也是天津市图书馆多年努力的方向。
2014年第一天,天津市公共图书馆系统“通借通还”服务网络正式启动运行,实现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市内六区公共图书馆参加的通借通还,首批纳入的图书将近150万册。天津市图书馆负责人介绍说,以河北区图书馆为例,在实现通借通还后,每月的借还量达到1.6万册,比之前翻一番。
从城市到乡村,天津逐步构建起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也成为提高津门百姓素质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免费开放:市民在文化地标享受“会客厅”服务
占地90多万平方米的天津文化中心,是全国首个以文化事业为主体的地标建筑群,也是天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投入最多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2012年5月面向社会开放。中心运营两年来,共接待政府参观团体1200多批、4万余人次,各文化场馆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达千万人次。
由于自己家离天津文化中心很近,张婷婷成了图书馆里的常客。“我打小就喜欢看书。”她说,“图书馆免费,让咱们借书、看书不花钱、更方便,积极性更高了。”
文化中心设施齐全,中心内的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场馆都向公众免费开放。老百姓亲切地将其比作天津的城市“文化会客厅”,为家里人提供着全方位的文化服务。
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副局长金永伟告诉记者,为了促进各文化场馆公益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文化中心将公益展览、讲座、培训、互动等公益文化服务整体打包,形成“天津文化中心”特色鲜明、统一有序的文化服务品牌,文化中心还推出了“天津文化中心公益文化消费券”,由各馆免费发放。
据了解,今年以来,文化中心内的各文化场馆已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公益文化普及活动600多场,参与市民30余万人次。“相信伴随着重大文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的继续完善,更多文化阳光和雨露会滋润津城百姓的心田,让市民的生活更加幸福。”金永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