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晋中市群众文化建设现场会召开之后,晋中市上下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彰显省委弘扬源远流长的法制文化、博大精深的廉政文化、光耀千秋的红色文化“三个文化”的要求,定标准、定措施、搞活动,强力推进以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企业文化“六个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晋中市推行群众文化建设标准化的做法得到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晋中市“民办文化扶持引导与规范化管理”项目获国家文化部批准,成为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级文化项目。晋中市的“六个文化建设”已成为晋中全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凝聚力量、助力“六大发展”、铸就和实现“晋中梦”的强大正能量。
一、“六个文化建设”实施情况及效果特点
(一)任务完成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下发的《晋中市广泛开展“六个文化建设”活动,推动全市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六个文化建设”要实现“四有”(即有氛围、有设施、有活动、有机制)量化标准目标。截至2014年底,年度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占到总规划任务的70%。其中,农村文化涉及2742个村,完成1919个村,完成率70%;社区文化涉及201个社区,完成140个社区,完成率70%;机关文化涉及849个单位,完成594个,完成率70%;校园文化涉及867个校园,完成615个,完成率71%;军营文化涉及40个军营,完成30个,完成率75%;企业文化涉及723个企业,完成506个,完成率70%。
(二)活动效果
以“六个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群众文化建设活跃了全市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省委“三个文化”内涵,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提高了城乡文化品位。
1、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一是视觉文化浓了。通过文化氛围营造活动,无论城市、乡村、工地、校园,人们随处能感受到公益广告、标语、文化墙、文化栏和文化景观的视觉冲击,文化氛围活泼而浓烈。二是文化意识强了。通过各行各业各种文化设施的有效服务、各种文化活动的寓教于乐、各种讲座讲坛的教育感化,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空前增长,自觉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有着浓郁晋中特色的“市民大讲堂”连续32期举办,累计有2万余群众听取讲座,市民在培训学习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所在,感受到省委弘扬“三个文化”和全市开展“六个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三是“文化人”多了。在城市街头巷尾和广大农村,学文化懂文化的人多了,从事文化做文化的人多了,打架斗殴、沉迷赌博和从事封建迷信的人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四是文化队伍硬了。市县密集性举办各类文化培训,极大提升了基层文化队伍业务素质。市级举办的“六个文化建设”培训班,每期都有200多人参加,群众文化骨干在培训中不断壮大。
2、文化成果更加显著。一是产生了一批特色文化单位和文化区域。如寿阳县尹灵芝镇赵家垴村红色文化展示馆、南燕竹镇的柔力球村、南张芹农民画家村、黑水杂技村,介休市绵山道教乐团,祁县丰泽村夕阳红晋剧团,昔阳县处处融入体现大寨艰苦奋斗精神红色元素的9条文化路和50个公园广场,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城乡发展中的文化精神。二是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舞台艺术作品有《太行奶娘》、《孟母三迁》、《大禹治水》、《王家大院》、《村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编印出版的系列文化书籍有寿阳县的《爱社傩舞丛书》、左权县的《群众演唱》、和顺县的《群众文化活动操作指南》、太谷县的《太谷秧歌》等等,这些反映时代生活、讴歌时代进步、催人奋发上进的优秀作品,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三是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六个文化建设”为文化人才发挥专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产生了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地方文化名人。如闻名全国的权勇文化大院创始人权勇、农民画家乔万英、漆艺大师薛生金、歌手刘海平等。一个个文化发展带头人,为晋中文化强市建设奏响了强音。
3、文化服务更加均等。全市118个乡镇建起了文化站,2750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少街道社区也拥有了文化场所,实现了文化的“普惠”。硬件设施的构建为群众提供了享受文化服务的条件和平台。近年来,按照国家、省文化惠民政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投入上亿元资金完善了文化设施,为基层文化场所配备了图书、电脑、桌椅、音响器材等,全市已经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首批贫困县广电“盲村”、电影放映“五个工程全覆盖”。全市文化服务功能大大增强,广大农村群众就近便能享受到多种文化服务。
4、文化作用更加突出。在推进“六个文化建设”活动过程中,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紧紧围绕“四有”标准,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带动了区域间、行业间、部门间的文化交流。分春夏秋冬四个阶段,举办了大规模的“花开四季·乐享全民”主题文化活动,产生了规模和品牌效应。组织“文艺轻骑兵”下基层进行惠民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乐享高品位的节目。晋中以特色鲜明、全民参与、均等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群众文化建设,成为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
(三)活动特点
1、上下结合。围绕“六个文化建设”的难点,上下结合,齐心协力,有效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寿阳县为解决氛围营造不够的问题,多部门协作,县乡村联动,整体化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县先后建起800个读书栏、240个文化橱窗、2800个文化灯箱灯杆标志和美化图案。市直文化、体育、教育、工会、妇联等部门组织了多项基层社区单位参与的文化活动。上级部门积极组织,基层群众广泛参与,上下互通、有机结合,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2、“土”、“洋”结合。市县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在让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艺节目洋溢浓浓的地方“土”味的同时,也注重引入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洋”元素,给群众以深刻的印象和美妙的感觉。2014年市城区广场文化月活动,本土晋剧秧歌、民间文艺尽情绽放,来自祖国特区的澳门音乐会精彩登场。2014年圣诞期间,各种“土”、“洋”结合的圣诞文化展演,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点面结合。依托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产业资源,精心培育,突出典型树立,以“点”的打造拓展“面”上的工作,带动了全局工作提升。太谷县的孟母文化、介休市的清明寒食文化、寿阳县的福寿文化、和顺县的牛郎织女文化、榆社县的垂钓文化等都成为在全省知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这些知名文化品牌的产生,带动和推进了群众文化活动整体上档次、上水平。
4、专群结合。坚持群众文化群众建,专业性和群众性结合,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目前,全市有各类文化机构4662个,有文化管理人员近6000人,有民间文化人员30多万人。一个专群结合,既有专业团队文艺精品、又有民间高手百姓佳作组成的文化立体覆盖网,让群众在追逐“中国梦、文化梦”的憧憬中,享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大餐。
二、工作措施
(一)立足创新,将“六个文化建设”任务量化,目标标准化。为推动整体工作,我市围绕“六个文化建设”,制定了《六个文化建设考核标准》及《六个文化建设考核评分细则》,通过“四有”目标任务的量化、工作的标准化,使文化工作可管可控。这种在文化建设上虚功实做、实功细做、考核量化的做法,是我市文化建设上的一个创新。2014年,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晋中的做法恰与这一政策要求相一致,体现出晋中工作的超前性和示范意义,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
(二)立足统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领导机构。2013年11月,晋中市市、县、乡、村四级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市直相关部门也分别成立了领导组,明确了工作分工和职责。这种全覆盖的组织领导体系,为全市2014年“六个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市文化局发挥统领、协调、推动、考核的作用,建立了领导干部分片包点制、责任追究制、考核验收制和信息上报制等一系列制度,组建了专门服务“六个文化建设”的专家咨询团队、培训团队和设计创意团队,先后组织各类座谈会、协调会和推进会12次,培训班4期,培训人员620人次,组织督查检查238人次,刊发简报信息11期,争取文化部专项资金50万元。山西省最大的高校园区落户晋中北部新城,为强化地校文化建设,市文化局专门组织园区内10所院校,举办了高校师生音乐舞蹈大赛和十佳文化校园创建活动,把高校文化建设融入地方“六个文化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晋中文化强市建设。
(三)立足为民,举办大规模、高密度、多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级各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另一类是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据统计,2014年,全市共组织各类活动1800余场,参演参与人数40多万人,观看人数达到900余万人次,晋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红红火火、燎原发展之势。
(四)立足扩面,将“六个文化建设”与其它文化建设协同推进。“六个文化建设”涉及各行各业和广大民众,是各项文化建设的基础。我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民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音乐厅、美术馆、文体活动中心等民办文化设施,引导和扶持这些民办文化设施对社会免费开放,成为公共文化的有益补充。牵头单位市文化局联合教育、旅游、城建、规划等部门,开展了10个“十佳文化”建筑、广场、景点、校园、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创建活动,打造出全社会合力共建文化强市的大格局。
三、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宣传造势不够。尽管2014年全市大力度推进“六个文化建设”并在群众中形成较大影响,但对全社会而言,宣传造势弱,受惠群体仍偏小,没有达到应有的影响度。
2、思想认识跟不上。部分单位、企业及乡村干部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文化建设就是休闲娱乐,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省委“三个文化”的高度和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去摆位,被动地抓工作,不同程度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
3、工作进展不均衡。一是行政区域上的不均衡。有的县(区市)行动快、措施实,推进力度较大,如太谷、榆次、寿阳、灵石、昔阳、平遥、和顺等县(区),但有些县(市)工作推进明显滞后。二是单位系统上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基础较好、工作扎实,而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等推进难度较大。
4、资金投入不足。当前,城乡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但由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足,基层单位社区和农村集体资金匮乏,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少,提供的文化服务远不能满足多数居民对公共文化的刚性需求。
5、基层文化人员缺乏。主要表现在基层普遍缺乏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强、管理能力高的文化专业人才。在乡镇、村(社区)两级,文化组织管理人员大多是兼职,待遇没保障,工作流动性大,成为影响基层群众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痼疾,亟需改善。
(二)几点建议
1、切实落实政府责任。真正把“六个文化建设”摆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省委“三个文化”和文化兴市的高度,转变思想认识,将其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久久为功,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以“六个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
2、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六个文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虽是软实力,但需硬打造。市县两级要将农村、社区和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机关、企业和军营也须投入一定资金保证文化建设。
3、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于农村、社区,应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方式,让专业化团队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效解决政府供给能力有限而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4、严格标准抓好落实。执行“有氛围、有活动、有设施、有机制”的“四有”标准,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要运用好进度分析例会、正负面现场推进会等措施,落实好“施工图”,确保工作不走样。也可运用专项督查办法,对任务完成好的通报表扬,对相对落后的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进行严格问责和责任追究,确保“六个文化建设”保质保量推进。
5、扩大舆论宣传。既要聚精会神地抓好城市乡村、各行各业的文化建设,更要注重利用主流媒体和现代新型媒体扩大宣传,唤起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和参与,营造人人重视、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省委“三个文化”建设,实现我市以“六个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服务全市“六大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