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根脉,涵养和提升着城市的气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盘锦市深度挖掘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柔性资源,源源不断为城市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又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如今,盘锦市获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仍在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多姿多彩,辽河口地域文化符号已经确立,多种形式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让盘锦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优秀艺术走进盘锦。
市民在市图书馆借阅书籍
工笔画优秀作品展
稻草艺术节
“辽河口文化”承载乡情乡愁
正在人们普遍关注乡音乡情及乡愁的当下,盘锦市率先完成了自身的文化定位,推出了代表性地域文化符号“辽河口文化”。这一文化标识的确立,在凸显其地域文化面貌独特性的同时,也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这座城市接下来的文化发展铺垫了必要而又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盘锦市坚持本土化地域化理念,推动“辽河口文化”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以刚刚过去的2017年为例,年初伊始,盘锦市相关部门立足于宣传推广“辽河口文化”,有力推动了盘锦市文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我的记忆我的年》连续播出“二界沟排船、田庄台小吃”,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辽河口船文化和美食文化;“太平新村”代表东北三省登上全国网络互动“乡村春晚”的舞台,通过网络向2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播,有效扩大了“辽河口文化”的对外宣传;全市举办了开海节、插秧节、“辽河口风情”元宵节非遗展演展示、辽宁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盘锦分会场非遗展示等多场大型活动;国家级非遗上口子高跷赴山东、江西等地累计演出45天……“辽河口文化”彻底走出了家门。
从年初的冬捕节、3月的开海节、5月的插秧节,到秋天的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冬季的稻草艺术节……这些活动都是凭借盘锦最具特色的农业与旅游资源,唤起了人们对地域文化的情感记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
市民与艺术演艺“面对面”
去年盛夏,在刚建成不久的体育公园小广场,市交响乐团的演奏人员为社区居民奉上了一场高雅艺术演出。演出中,弦乐四重奏和铜管五重奏两个环节交替上演,《香港之夜》《拉德斯基进行曲》《梁祝》等一首首中外名曲萦绕耳畔。参与此次演出的小提琴演奏者杨亮,是盘锦市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同事们组成小乐队为市民义务演出。杨亮说:“通过这一阶段的展演,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以前人们认为高雅艺术高高在上的感觉不见了,市民对于高雅艺术越来越接受。”
多年以来,盘锦市12个文艺门类,2000多名文艺家,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市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十二个协会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通过开展文艺演出、赠送图书、近距离欣赏艺术家创作等系列活动,将文艺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送到群众身边。
居民在家门口便可观赏各类文艺演出,是盘锦让百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大餐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盘锦立足经济实力扎实攀升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盘锦,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季不断,城乡居民共享着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家门口”赏高品质展览
文化建设的多点开花,让盘锦这座年轻的城市透着灵秀与稳重。辽河美术馆以其工业美感成为城市独一无二的建筑标识;辽河画院、广厦艺术街吸引了新鲜血液融入文化建设。广厦艺术街正在成长为盘锦的“798”,这个充满文艺范儿的辽河国际艺术区正在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艺术家,和怀揣着各种奇思妙想的创业青年在此投资兴业,实现梦想。这是家门口的艺术圣地,也是游览者的艺术家园。这里集合了琴、棋、书、画、茶、花等艺术元素,汇集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艺术精髓。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最喜爱逛的“街”,闲庭信步之余,看一看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淘一淘自己喜爱的小玩意,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
去年入秋,广大市民在“家门口”迎来两场高品质艺术盛宴。在辽河美术馆,2017中国·盘锦全国工笔画博览会荟萃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笔画作品前来展卖;在辽河文化中心,辽河之子·第七届辽河情书画展云集艺术精英、荟萃书画精品。无论是工笔画博览会还是书画展,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让国内外、省内外及全市观展者大饱眼福。
近年来,盘锦文化发展步伐加快,文化气氛愈益浓厚,各种高层次展览接连不断。这样的博览会和书画展既是一次高规格的学术交流会,又是一次辐射范围广泛的艺术品交易会;既是盘锦市文化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优势资源整合、搭建艺术品流通平台的有力尝试;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进辽河国际艺术区,同时也为大家呈现了一场难得一见的艺术盛宴,得到了广大群众和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使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从内而外改变着市民的气质。
如今,在盘锦,文化产业与城市集聚转型、旅游协同发展的优势正在显现。盘锦正在用艺术文明、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的完美融合,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用文化建设引领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