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荥阳坚持以创建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围绕“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在加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效能上狠下功夫,推动全市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设施免费开放,着力为全市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均衡的文化产品,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积极融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夯实基础,推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日臻完善
荥阳市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大文化的重中之重,不断向基层和薄弱地区倾斜。一是积极提升与发挥市文化馆、图书馆各功能室作用,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美术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举办声乐、戏曲、舞蹈、阅读等培训、服务活动。推进分馆制建设,不断延伸服务范围,打通最后一里路。投入100余万元新建广场社区、惠厂小学、王村文化服务中心等分馆6个,建成刘禹锡公园智慧书房1个,更新服务点图书13000余册,馆外服务点借阅达到6000册次以上,受益群众达万余人次;二是在文化主题公园高标准建成全省第二家、郑州市首家县(市)级美术馆,主要承担收藏展示、创作研究、学术交流等功能,日均接待观众100余人次;三是协调阵地、配送设施,升级改造部分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100%。并投入资金1100万元,为乡镇(街道)新建特色百姓大舞台13个和特色文化展览馆8个,提升阵地建设示范引领作用;四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全市15个乡镇(办)综合文化站人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全部配备。分类分批对乡镇、村(社区)文化人才、群文骨干、业余文艺爱好者、全市特色文艺队伍等进行免费培训,培训人员达2000人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国家一级图书馆1个、美术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文化大院288个、新型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个,村级文艺队伍306支,电影放映队13个,实现了文化阵地建设全覆盖,为群众打造了家门口的“文化圈”。
二、覆盖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精彩纷呈
(一)积极实施民生实事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舞台艺术进乡村、进社区”、“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全年演出400余场,受益群众35万余人次;二是积极推进优先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改造,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开展公益电影进农村活动,为全市288个行政村放映公益电影3456场(次),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目标;三是将农家书屋工程作为服务“三农”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阵地,确保“农家书屋”藏书常添、常换、常新,全年累计投入60万余元,为全市288家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四是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176个村级服务点免费安装光纤并进行续费和维护,为全市基层站点提供上门服务和技术支持。
(二)扎实开展民俗传统文化系列活动
利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市人民广场持续举办民间文艺大赛,全市近300支文艺队伍约6000余人参与盘鼓、广场舞、秧歌、狮舞、龙舞、戏曲等比赛;开展迎新春“大美荥阳”书画摄影展、优秀影视剧、广播剧、非遗项目集中展演、全民健身迎新年、元宵节猜灯谜等系列文化活动,整个春节广场文化活动历时28天,受益群众达50万余人次。
(三)围绕“喜迎十九大”主题开展百城万场系列文化活动
相继组织举办“颂我中华喜迎十九大”、“墨香岁月诗意年华”、“沐浴经典重温历史”、“喜迎十九大诗歌进万家”诗歌朗诵、“中国语文朗读大赛”、“红心向党 舞动中原”暨“全民修身 出彩荥阳”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共计500余场(次),参与团队、群众15万余人次。
三、提神补气,优秀多元文化产品深受欢迎
荥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郑州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指示精神,将开展公益文化大讲堂活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图书馆、文化馆与乡、村文化阵地相继组织开展“知荥天下”、“国学进万家、共圆中国梦”、“心之润”等公益文化讲堂活动40多期,为群众提神补气,受益干部群众1万余人次。
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与群众文化活动实际,文化馆组织举办“草根大舞台”活动,为普通群众搭建提供才艺展示平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推动全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现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用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全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推陈出新、亮点频现的文化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市、各方参与、立体交叉的群众文化活动网络,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焕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极大地提升了全市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市民频频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