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也是宏大和艰巨的民生问题。人的城镇化,需要解决从人的需求所出发和衍生出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生活保障、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而如何基于人的需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的规划、整合优化各方资源、协调发展空间和开发节奏,既是城市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是创新的方向。
——编者
走进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5.9平方公里的区块,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难想象在这个初具规模的新城轮廓下,是一个聚集半导体照明产业、环境与能源产业和光伏太阳能三大产业的工业区。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截然不同, 在当前的很多新区和新城,与产业聚集同步的是强调时尚、生态、可持续的生活圈的崛起。
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从传统工业区的“产城分离”,到产业新城、城市功能区的“产城融合”,核心的转变是提供以人为中心的更多选择。是一个候鸟形态的空城,还是一个工作有充沛的精力,生活有足够的时间,老人不再等待子女晚归,孩子不再等着父母接送的复合型社区。
在众多研究者看来,从人的角度出发,钱江经济开发区的区域发展定位,综合考虑产业与人、商业与生活、环境与可持续等综合因素,强调“人”和“产业”的紧密结合,实现了“产城融合”,一方面把产业做了起来,另一方面也将逐步形成居住人口达10万以上,辐射人口达20万,且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商业繁荣、生态宜居的城市功能区。
对于正在扩张或者新建的城市,因人而设计城市的思路极具借鉴意义,对未来的城市定位、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近日,记者专访了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叶珺,听他解读何以实现人的城镇化。
城市规划的核心是人
经济观察报:作为杭州市一个新兴的工业区,钱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和城市是如何来进行整体性规划的?与传统的工业区相比,新城的规划在哪些方面更能满足人的生活需求?
叶珺:开发之初,考虑到杭州市内部分产业外溢的需求,定位以“产业驱动的新型开发区”,罗兰贝格2010年开始进入,协助开发区制定新一轮发展规划。根据当时的发展情况,我们提出了“产业和城市双轮驱动的产业新城”定位。
这里面有多个考虑因素,但始终围绕人与产业的关系来展开。第一,杭州的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开发区通过新的地铁站点,已经与杭州市区融为一体;第二,大量的产业人才受杭州市内生活成本的提升,考虑向周边迁移;第三,开发区新的产业定位对所需人力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简单劳动力已经无法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设计的核心的问题是:未来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城市定位,所需的人群结构。以此为基础,重新定义这个区域的人口承载规模和人口层次,并实现一定的超前量。另外,用“环境换取产业发展”这样的创新理念,提出了这个新区的开发时序和节奏。
经济观察报:目前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比如学校、医院等,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但在实践中,很多城市新区在落成的时候,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是滞后的,其中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其中的问题。
叶珺:是的,对公共服务设施,政府是有责任同时建设完善的。理解这个问题很简单,政府往往是把钱投在短期内最能出“成果”的地方,
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一部分开发商从项目开发商变成区域开发商,方便广泛整合各个方面的优势资源。开发一个区域,政府和企业可以形成这样新型的互动模式:政府负责规划,为企业设置门槛。开发企业可以只建一个小区,也可以建一个社区,建设一个新城市,现在的房地产商,如万科、龙湖,都在做这方面的创新探索,比如万科,就在探索怎么做社区的垃圾搜集、垃圾处理,配套的学校和社区医院,还包括解决社区内部交通,在开发商业住宅时予以通盘设计,就是一个城市区域开发的层次。
经济观察报:那么,政府作为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者,如何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节奏适当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从哪些方面做到以人为本?
叶珺:在做一个城市规划或区域规划的时候,最主要、最核心的还是区域的产业和人的问题,我们的规划,一定是围绕这两个要素来进行的。这个产业,一定要理解为大产业,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立足于当地的优势和资源。
简单来说,主要把握两点。第一个,解决你的特色问题,城市要长成什么样,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在科学规划时要花大量精力去研讨。第二点,所有的新城开发和区域开发,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围绕人。要想清楚这个区域未来想吸引什么样的人?这些人到这里干什么?
另外,在规划设计的资源整合上,也需要有创新的思路和模式。原来中国城市新区的规划,大多是由做空间设计的规划设计院来主导的,他们往往忽略一个问题:这个地方到底要吸引多少人过来。对城市人口的规划,往往是按每平方公里承载多少人来计算,像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在我们看来,研究一个区域,比如中西部的一个城市新区,你要踏踏实实的去研究一下,有没有吸引十万人、十五万人进城的基础。造城的规模到底容纳多少人,既要考虑你的现状,也要考虑产业结构。而这些是有章可循的,例如,周边农村进城的人口会有多少;老城区市民要寻求居住环境改善,这个数量大约是多少;以此为基础,按照城市承载能力去计算。此外,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至关重要,如果要发展现代农业,那需要的人数是很少的;如果要引入富士康那样的企业,那人数会有很多;如果搞旅游产业,那人口数量和结构又不一样。所以,人,始终是科学规划的核心,只有清楚了这个,才可能因人去设计城市。
城镇化是手段
经济观察报:今年以来,城镇化一直是经济界热议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推进城镇化对今日中国的价值?其内涵是什么?
叶珺:应该说,城镇化这个词的提出,就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为什么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我们先不管从中文语境上怎么理解,首先提法传递的一个信息,就是有意识的和城市化相区别,至少我是这么解读的。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实现人的城市化,或者说城镇化。而不是单个物理意义上的、建很多城。
理解了这个,能够解决两大困惑:第一,城镇化不是最后的目的,而是手段,是驱动力,真正提高消费的增长。如果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或者城镇化,是没有能力去消费的。所以,城镇化就是要解决人进入城镇的一系列问题,从人的需求所出发和衍生出来的社会公共服务、生活保障、文化生活……等等;
第二,城镇化之外,就是强调区域之间的平衡,因为原来的城镇化是不均衡的城镇化。东部沿海地区建得很好,建得很密,人们从中西部地区大量流动、迁移,作为廉价劳动力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人要用脚来对城市投票的,哪里有工作去哪里,哪里有好的发展机遇就去哪里,哪里有好的生活设施就去哪里,那就导致人都聚集在东部了。那么,当中西部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提高吸引力,那人们在家乡也能得到发展,就解决了平衡问题。所以,一个是整体的问题,一个是结构性问题,这两点构成了我对城镇化的理解。
经济观察报:近几年,很多城市建设规模过于超前,造成了不小的挑战,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未来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改进和创新?
叶珺: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不是偶然,是必然。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控制好节奏,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这种现象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其次是开发节奏的问题。
从开发城市的角度,需要提前把城市功能打造好,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人来发展,这个理念和原来是不一样的。原来的理念是,城市先招商引资,政府把地腾出来,企业落地了,那人——劳动力自然就来了。在这种大背景下,所有的城市都会选择适当超前。而很多地方出现的“鬼城”、“空城”,就是“适当超前量”出现了问题,这是客观出现的现象。
现在,大环境发生变化了,招商引资不像以前那样了,哪还有那么多企业来投资。在这个过程中,谁能把基础环境做得好,谁能够吸引够更多的人来,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来工作、来生活,来培养下一代,这样的城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