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对城市至关重要:一方面,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构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也是城市的“根”与“魂”,是人们寻求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的载体。然而,当下我国城市文化的生存状态岌岌可危。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热衷于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城市建设模式,造成“城市文化的悲剧”。
关于城市文化如何保护发展,用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教授曾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论再合适不过了:“积极保护”,实现文化的传承;“整体创造”,实现文化的创新。
首先,积极保护,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文化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一旦消失,无法复原。一方面,在打开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能全盘否定。以上海为例,上海方言融合着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然而上海方言曾因不受重视、遭受误解而面临断层30年的危机。幸运的是上海文化工作者及时觉醒,积极行动,才使得沪语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必须杜绝推倒重来式的旧城改造,旧城一旦坍塌将无法重建,这不仅是建筑的坍塌,更是城市文化的断层。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遗址等,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其次,整体创造,实现城市文化的创新。城市文化要想永葆活力,不应停留在积极保护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整体创造,实现创新。文化遗产并不是城市规划的包袱和障碍,完全可以融入社会生活,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们的综合价值。
对于老旧城区的改造,国内主要有两种模式可参考。一种是“重构”模式,例如上海新天地对石库门的功能进行定位,利用石库门深厚的老上海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向往老上海生活场景的现代人,奠定了这一商业空间的市场基础,将石库门从居住空间转变成了商业空间。还有一种是“保留”模式,包括建筑、街区的保留,最重要的是保留生活在这个街区中的阶层。例如上海田子坊,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空间场景,引进了都市休闲功能,由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上海味道,吸引了众多新阶层进驻和海内外众多的游客光顾,为街区发展带来活力和效益,原住居民也得以受惠。
最后,对于城市新建筑的建设,应遵从建设的新秩序进行。在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新建筑自身,而是要以城市的整体秩序为重,综合考量,化建筑的个别处理为整体性创造,既保持和发展城市建筑群原有的文化风范,又使新建筑赋有时代风貌,实现有机更新。
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都存在区域差异性,城市文化不该千城一面,而应该是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只有秉承“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念,才能实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建设出富有特色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魅力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