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高校艺术实践融入城市文化的新尝试

时间:2015-07-23 16:29:08  来源:大连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周代红

曹禺曾说过:“对一个普通的专业剧团来说,演《雷雨》会获得成功,演《日出》会轰动,演《原野》会失败,因为它太难演了。”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三年内排演了《原野》、《伤逝》两部歌剧,并成功公演。《伤逝》在深圳保利剧院演出时,观众反响强烈,演员谢幕达15分钟,

歌剧《伤逝》、《原野》有何艺术特点?如何看待这种高校艺术实践进入市场的方式?对大连城市文化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上周四在辽宁师范大学举行的歌剧《伤逝》、《原野》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演员代表及相关领导阐释了他们的思考。这次研讨会是由大连市文联、辽宁师范大学主办,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大连市音乐家协会、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

艺术特点适度阐释超越现场

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晓峰认为,歌剧《伤逝》与《原野》适度、开放性的阐释,使之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范式和特点。《伤逝》具有唯美的情调和优美的语言,《原野》则采用了更民族化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用歌剧的形式重新演绎文学经典,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大师的作品,其意义不止于现场,坚持下去会成为大连重要的文艺品牌。

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旭介绍,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到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看剧的传统,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近代,诞生了群众性强的秧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的选段被人们反复吟唱。在中国,歌剧曾经是大众的艺术。如今,歌剧《原野》和《伤逝》所做的普及高雅艺术、让歌剧回归大众的努力是一条可行之路。

对接市场高校艺术实践的新尝试

辽宁师范大学校长韩增林认为,高等院校除了教育,还有社会服务和弘扬先进文化的职能。排演歌剧的尝试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服务的需要。与大连文化发展很好结合的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的提高。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刘世虎注意到,在大连的城市文化,特别是群众文化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同时,高端文化相对来说不够强势。而艺术实践贯穿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年大学教育的始终,于是刘世虎开始思考如何将高端文艺与市场对接。

三年两部歌剧,从讲堂到舞台,歌剧排演的实践、老师们角色的转变对他们的日常教学支持很大。

刘世虎计划下一部将排演音乐剧,目前正在挑选剧本,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将开始操作。

改编呈现有难度的演绎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卫平认为,作为曹禺的五大经典作品之一,《原野》对话精短的特点,使其改编为歌剧极具难度。这次选用的歌剧剧本大多使用曹禺剧本的原文,这意味着要将人物对白式的语言唱出来。

“将几乎没调的对话唱出很难,而表演者演绎得很好。”金州电视台新媒体部主任王滨参与了两部歌剧录制的全过程,他认为剧本的选择很大胆,特别是《原野》。《伤逝》对女主角子君的表演者李娜是个挑战,唱民歌出身的她,如何融合美声唱法,度的把握很重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两部剧,让李滨对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声乐实力刮目相看。

城市文化扩大大连艺术之“场”

歌剧《伤逝》与《原野》的演出,繁荣了大连文化生活,对大连文艺创作有启发和推动作用,这是很多与会者的共同观点。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王兵强调现场体验与临场感受的重要性。他认为一般的听赏与亲临剧场的视听感受和体验效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歌剧《伤逝》与《原野》为大连受众提供了“临场”听赏的机会,也有助于扩大大连艺术之“场”。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许宁认为,歌剧《伤逝》与《原野》的演出不是专业院团的商业活动,而是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凭借一院之力在教学主导之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排演不止于音乐本身,更是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的一个综合工程,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极为少见。这样的尝试表现出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敢为意识和工程意识。敢为意识表现在将西洋歌剧与中华文化对接,也表现在年轻人审美碎片化的当下,去排演歌剧这样小众化的高雅艺术。工程意识表现在这不是一次性的尝试,而是试图建立品牌,持续做下去的努力。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耿文婷建议在演绎经典之后,下一步可以尝试原创,并考虑如何与80后、90后的兴趣对接,如何与当下对接。

最新信息

  创意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