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特指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进城务工青年群体。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加强城市社区治理,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过程中,要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新生代农民工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接受主流文化的滋养,引导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多数城市社区都只拥有网吧、体育器材和图书馆、阅览室这些相对低成本的文化设施,图书馆和阅览室提供的书籍也多是些小说、报纸,缺少专业性工具书和提升素质品位的书籍。特别是,社区有限的文化资源优先保障社区户籍人口的需求,很少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给体系。新生代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人群之外,他们社交圈子和生活圈子窄,上班时间长,日常文化活动较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很多人下班时间多在睡觉,很少交流和看书学习,很少有机会接受知识技能培训。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极易产生挫折感和不安全感,常常感到孤独、觉得自己没用、觉得生活艰难、觉得生活没意思。如果长期缺失公共文化服务的滋养,心灵缺少慰藉,就会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解决这个问题,最要紧的就是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加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渠道。
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加大对城镇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农民工城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和难点。社区基层组织需要引导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加强总体规划和组织建设。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需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基础文化设施外,并从资金上支持所在社区文化建设。社会中介组织可以积极发挥在社会动员力上的优势,引导和动员社会上的友爱人士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稳固的社会支持网络。从个人层面上看,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开放、包容、乐观的心态,努力扩展自己的交际面,维持和扩展自己的个人生活圈子。从组织层面上看,组织和开展针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活动,为企业员工特别是一些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一些接触外界的机会,扩展他们的交往圈子。从社区层面来看,发挥领导示范作用,扶持和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成立职业协会、兴趣组织等,将他们纳入到各级党组织、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来,开展多种形式的组织生活,为他们的交流和展现自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平台。
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行为规范和权利保障。完善城市社区各类行为规范和保障类制度,出台社区居民日常行为规范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和完善社区调解员制度等,为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多重保障。对于侵害新生代农民工人身和财产的违法行为,坚决按法律办事,绝不姑息。
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强有力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加强宣传引导,在社区营造一种宽容、开放的文化。消除新生代农民工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心理隔阂,增强他们之间的信任感和同理心,加强彼此之间日常的沟通交流。培育社区居民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志愿精神和互助意识。通过日常生活的关心和支持,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意识和相互依赖感,透过志愿、互助行为和信任感,增强整个社区的整体依赖性和共生意识,形成强大的社区感召力和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