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大型特色活动是城市生活的亮点,是城市重塑与再生的一剂良药。
7月3日,“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国家社科重大课题成果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办。该课题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陈圣来领衔负责,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和国内外部分专家共同承担。日前,这一近五十万字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报告已被国家社科规划办评审通过。
文化不姓“大”,而姓“特”
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突破50%,达到51.27%。这一年,中国城市人口与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相当。
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标志着中国从千年农耕文明的农业大国开始迈入以城市社会为主要形态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
由于城市化在中国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全球化、信息化不期而至、齐头并进,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但凡现代化全球化浪潮所过之处,往往淹没了各各相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最突出的是城市同质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陈圣来指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余波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召唤下,许多城市膨胀起速建文化大省(市)和国际大都市的热情。“据统计,我国700多个城市中有655个城市表示要 ‘走向世界’,183个城市提出要建 ‘国际大都市’。一些地方大干快上、急功好利、好大喜功,把文化当标签当膏药,到处乱贴,都急着要做文化大省大市,而忽略了文化不姓 ‘大’,而姓 ‘特’。”
城市要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中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使我们为自己的高歌猛进而沾沾自喜时,实际上我们进入了这样的尴尬,即我们脚步太快了,思想跟不上,身子进入了城市时代,而头脑还滞留在农业时代,这称之为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与因循固守的乡村化思维的落差。”
在陈圣来看来,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了有特色的文化,才有可能以卓而不群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怎样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保持并强化城市的特色文化,避免同质化的危机,避免千城一面的困境,让不同族群在不同文化的物化形态中,找到自己心旷神怡的栖息之地,找到自己灵魂归宿的精神家园,这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他感慨:“如何吸取世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如何评价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现状,充分总结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此前提下,提出当下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理论依据、政策建议和具体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共分八个子课题,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切入
接着,陈圣来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紧紧围绕“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展开研究,共分八个子课题。
它们分别从大型特色活动对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战略意义;大型活动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特色建构的互动;大型活动在全球化浪潮中为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大型活动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构筑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大型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的关系;特色节庆与特色文化城市;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市民文化的作为与贡献;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不同维度和不同方位进行研究。
据悉,课题首先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切入,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口不同层次去观照和研究城市文化,以显示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接着对全球的特色文化城市进行条理清晰的归类分析,尤其对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进行论述;还就信息化社会网络化时代的大型活动对构建特色文化城市的作用与地位进行论述。
课题除了上述宏观层面外,还从时间、空间上具体阐述论证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的关系,并以艺术节和市民文化活动两大城市文化产品为例来分析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路径与方法。
在陈圣来对课题总情况进行介绍后,各子课题负责人也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课题研究既采取了实地考察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案例。同时课题组的成员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使得课题研究有较开阔的国际视野,有政府宏观的政策高度,也有很接地气的实证案例。
本次会议由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国际文化室承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