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文化漫谈

让城市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时间:2019-06-12 14:05:02  来源:成都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胡一峰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既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也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名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传承得到空前重视,也被更加理性科学加以看待。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批融汇中西文化的新城正在崛起,一批独具文化识别度的小城镇正在兴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城市文化的百花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在成为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目标追求。

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更加追求生活之美,渴望更有文化味儿和艺术气息的生活。而新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时代潮流,又要求城市更加智慧、更有时代气息,这也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还应看到,城市建设中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城市开发改造中不遵守文物保护的法规,拆真建假,随意破坏名人故居和历史文物,甚至连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也惨遭毁坏;一些城市规划和空间构造与城市文化传统风格不统一、不协调,破坏了城市的文化韵味;老街老巷开发中把经济利益当成唯一追求,造成各地“地标”千篇一律,重复雷同……而真正的城市历史文化却缺乏充分的挖掘、研究和利用。

那么,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如何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呢?

重视并保护好城市文脉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对城市而言,既是实力和形象,更是内核和灵魂,塑造城市精神,决定城市品质,引领城市发展。城市的出现,本身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城市,人与世界相处的方式就发生了重要改变,人类文化也就有了新的发展维度、路径和形态。不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匆匆过客,人们识别、认同一座城市经常是从她独特的文化开始的。当我们说到某座城市时,固然是指其物质和空间形态的存在,也是指精神文化的存在。城市中的社区、广场、老街、商场、书吧……当我们走近它们,触摸它们,希望感受到的往往不是构成它们外壳的砖瓦泥石,而是它们承载和延续的城市文化血脉,因为只有后者才蕴藏着一座城市不灭的灵魂,也才能给人以温情的慰藉。

城市文化又是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和酝酿而成的,秦汉的长安、洛阳、三国时期的成都、唐代的长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明清的北京,这些历史名城同时也是文化圣地,她们所表征的是中华民族在某个时空交汇点建构的文化高峰。比如,天府文化就根源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与时代同发展、与城市共成长,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表达,是贯通历史、当下和未来,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城市文化。岁月如水流逝,城市的文化浸润到楼台馆阁、山水草木、风土人情、美食歌谣、民间故事之中流传下来,因时势之别,文化之流或奔腾或舒缓,但不应被截断,更不应被终止。惟其如此,方能成就城市之精神气质,并为城市走向未来找到文化上的基准线。

发掘城市历史文化的美学内涵

城市的文脉,并非什么神秘莫测、虚无缥缈的东西,它可以视为一种城市居民共建共享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美学,既表现为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格局和景观构造,也表现为风土人情各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城市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美学轮廓及其带给人的整体感受。以成都为例,当我们来到这座城市,走在宽窄巷子的石板路上,坐在街头巷尾的茶馆里,吃着担担面,喝着盖碗茶,看着川剧“变脸”,读着杜甫,摆着龙门阵,抑或再带走一件熊猫文创,实际上就触摸到甚至融入成都的城市文脉了。城市文脉是活泛而非停滞的,是柔软而非僵硬的。以成都而言,自古天地为炉、造化为工,亘古千载的山川变迁熔铸了这片历史厚重、美丽富饶的发展沃土,这里既有底蕴深厚、璀璨夺目的名胜古迹,也有异彩纷呈、旖旎迷人的自然风光。成都的城市创意设计和美学表达应致力于发掘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天府文化经典性元素、标志性符号,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和美学形态。

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绝不是要把城市的历史和遗物装进博物馆,与世隔绝地封存起来,而是要顺着城市文脉的演变逻辑和内在肌理,激活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城市空间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书写在城市史志古籍里的文字,赋予其时代特性,张扬其生命力,让它们以现代的方式和城市的新主人对话交流,把过往的时光、前人的智慧告诉今人,同时也为今人找到一片停泊心灵的文化港湾。

增强城市历史文化的“智商”

所谓“智商”是指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之中。互联网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可谓无孔不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7年又提升3.8个百分点。从每年递增的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可以预计,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还将继续深化。时至今日,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互联网这一信息传播、交换和生产的重要平台。

而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小到城市中的一块古碑、一座古桥,大到一幢小楼、一个街区,以及附着在它们之上的一切历史和故事,都可以用数据流的形态呈现。在某种意义上,大数据正在重构城市,也重构其历史文化。这种重构不仅仅是媒介形态意义上的,还挖掘出了以往不被注意的城市历史文化的细节,进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比如,网游《刺客信条》中再现了佛罗伦萨、巴黎等著名城市,我国的著名城市目前还没有在虚拟空间中被重构,但这是一种城市历史文化虚拟化的方向,必将产生重要影响。再如,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经常可以发现网红城市或城市中的网红地点。人类历史上大概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时刻,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被碎片化为几十秒的短视频,在极大的跨时空范围内快速传播。这种传播是以电子网络为媒介的虚拟的公共对话,具有高度情境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因而本身也参与着城市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建构。换言之,一座有“智商”的城市,她的历史文化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因而也是无比开放而有前途的。

警惕市场原则的过度侵入

必须承认,城市及城市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商品经济、市场原则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看,正是商品经济的丰厚土壤,滋养城市文化开出了绚烂的花朵。今天开展城市文化建设,同样应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科学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资源。特别是把广泛的社会力量动员和吸纳到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中来,拓宽创意来源渠道,提升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同时,应避免用市场原则取代文化规律。毋庸讳言,有的地方政府对城市历史文化传承持功利性态度,将其当作发展经济、提高地方知名度的一张牌,以能否进行旅游开发、获取经济效益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观念驱使下,城市历史文化自身的价值被漠视了,那些不能“变现”的文化,难以得到应有的敬意和保护。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因保护工作不力导致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这就提醒我们,城市建设要遵循文化规律,处理好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做到城市保护与有机更新相衔接。

中华民族复兴不只是GDP的增长,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城市里遍地林立时,城市历史文化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时代性,作为城市新的主人,绝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发展创新的担当者。站在新时代的高地上,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应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以远大的文化抱负、宽阔的文化境界进行文化自省,把文化资源转变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者《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

最新信息

  城市品牌建设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详细]

推荐信息

  城市品牌建设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