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新闻 > 聚焦

建设文化大市,提升城市品位——毕节市“十二五”文化工作回眸(图文)

时间:2016-01-06 15:31:57  来源:毕节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蒋凤

“十二五”以来,毕节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旗帜,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目标,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克服困难、开拓进取,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敖氏墓群石刻

1、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完成文化综合行政主体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三项改革,专业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并成为全省、全国文改先进典型,毕节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为巩固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启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文艺院团深化改革工作。毕节市图书馆被列为全省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单位。2015年按照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组建第一届理事会,制定单位图书馆章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一院三馆

2、创新工作机制

先后出台了《关于对文艺作品获奖及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实施奖励的办法》、《乌蒙文艺奖评奖标准和办法》、《毕节市文化名人、名作评选办法》,建立了定期举办文化艺术系列大赛的赛制。通过机制的不断建立完善,增强了内部的动力与活力,调动了文化系统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图书馆一角

3、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加快推进“一院三馆”(毕节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一院三馆”成为市级文化标志性建筑和向群众开放的大型公开文化设施。双山新区城市中心文化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演艺中心)已进入可研编制阶段。

——开工建设黔西县文化中心、金沙县科技文化中心,县级文化设施正逐步完善。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网点3694个、农家书屋3666个、数字农家书屋7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69个。为19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了文化设备。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精神文明活动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设施在量上有了较大提升,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图书馆有2个被评为一级馆、1个二级馆、6个三级馆,全市文化馆1个被评为一级馆、2个被评为二级馆、4个被评为三级馆。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被评为一级站,31个被评为二级站,41个被评为三级站。

——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创新提出的农村广播影视“四位一体”覆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新建农村有线电视光纤干线3522公里,实现乡乡通;实施了30万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0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工程,至2015年全市共有近115万户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大幅提高了农村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水平,有效解决了边远贫困地区群众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投资1260万元启动6座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基础设施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实现了县乡联网,全市所有乡镇和198个较大的村寨都联通了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农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0万户;建成79个乡镇广播影视综合服务站,其余乡镇均设立了服务点;134个乡镇建成农村调频(应急)广播系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预计达到95%以上;每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万多场次,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国家广电总局将“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建设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多次派出专家组赴毕开展专项调研,并给予了充分肯定,省广电局已经在全省推广“毕节模式”。

2015年,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在2015年——2017年创建期内,将得到国家财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

毕节乌蒙文化节·第三届文化艺术系列(器乐)大赛暨文化惠民展演现场

4、搭建文化赛制平台,文艺精品不断涌现

连续举办了三届“乌蒙文化节·文化艺术系列大赛”,打造了一批以中华戏剧活化石、戏剧源头、彝族古剧《撮泰吉》,大型歌舞诗《索玛花开》为代表的精品力作,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声乐、舞蹈、美术文艺人才。

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对《撮泰吉》作了专题采访和全剧播出。《索玛花开》于2014年在贵阳大剧院进行了汇报演出;以毕节民族乐团为主体,打造了具有黔西北特色的音乐节目——《乌蒙之音》,在贵州省第二届民乐团队大赛上,摘取了演奏组金奖、演奏“优秀指挥奖”等多个奖项。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选送优秀文艺节目赴省内外参加文艺赛事,原生态舞蹈《滚山珠》和《嘎叽不迪》代表贵州参加2012中国青海西宁国际原生态舞蹈暨现代舞蹈艺术节,荣获艺术节最高奖项——“优秀节目奖”以及“优秀节目展演奖”、“优秀演员奖”、“组织奖”、“指导奖”、“编导奖”等多个奖项;彝族舞蹈《花衣角》、苗族情歌《夜的心声》参加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演,受到高度赞赏;2011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苗族原生态歌手韩灵花获金黔奖;原生态组合乌蒙索玛获得了铜鼓奖,2013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阿姿阿巴组合获原生态唱法单项赛三等奖。贵州省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彝族风俗歌舞《阿媚恳》荣获表演金奖;选送节目参加“贵州省第十一届杜鹃曲艺节”获得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1个创作奖,综合成绩名列第一。选送作品参加贵州省第三届美术专业比赛,35件作品获奖,其中国画类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油画类三等奖2名,26名作者获优秀奖,4名作者获专业人才奖。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二。

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八一村农家书屋

5、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各种艺术行业协会、民间文艺团体、乡村文艺宣传队不断兴起,扶持建立300余支民间文艺宣传队。节庆、假日、民俗节日的文化活动,“三下乡”、“四进社区”、广场舞活动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各类文化广场活动、节庆活动、比赛活动、假日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大方县、赫章县雉街乡等7个县、乡被省文化厅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七星关区、大方县通过国家文化部复查,继续名列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

6、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

——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普查工作和文物普查工作,努力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敖氏和罗氏墓群石刻、茶马古道(贵州段)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沙傩戏“庆坛”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全市共有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文物点近2000个,其中已被保的414处,国家级8处(51个)、省级26处、县级210处。馆藏文物5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2件、二级文物480件。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1000项,其中列保的381项,国家级7项、省级48项、县级276项。

——实施重点文保工程,赫章可乐遗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名单,基本完成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编制、实施项目设计方案编制,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近4000万元,推动遗址公园的建设。修缮了织金古建筑群之东山、鱼山、财神庙、文昌宫等9处文物点,及清池万寿宫、七星关陕西会馆、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屯土司庄园等一大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力地推进文物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文物安全、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整治等工作,一大批濒临损毁的文物得到及时的抢救,文物古迹得到全面的整治和维护。

——努力拓展文物综合利用,对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三旧址”、“三陈列”的文物建筑全面进行维修和处理展览升级改造,建立了红军、地下党、贵州抗日救国军三个红色文化展示基地,成为了毕节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系列的精品景区。对大方奢香博物馆进行整治扩容,新建陈列室。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三馆)、大方奢香墓、钱壮飞纪念馆等窗口,被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国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开辟了七星关历史艺术精品陈列馆、织金丁宝桢事迹陈列馆、威宁历史文化陈列馆、金沙钱壮飞烈士纪念馆。对历史文物景点:金沙清池万寿宫、黔西观农台石刻、大方“三塔”、莲花塘、陕西会馆等,红色文化景点:钱壮飞墓及其纪念馆、吴正卿纪念碑、李旭华纪念碑、英雄桥纪念碑、鸭池河纪念碑、将军山纪念碑、黄家坝纪念碑等红色文化遗址纪念地等进行维修,打造成为群众瞻仰历史、感受历史,接受传统与爱国教育的学习、休闲之地。文物窗口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着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了纳雍县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方漆器髹饰技艺传习中心这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挂牌成立大方漆器髹饰技艺传习中心、纳雍箐苗服饰传承基地、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传习所、赫章彝族铃铛舞阿西里西传承基地、赫章苗族大迁徙传承基地、黔西文琴戏传习所等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基地),申报获批2名国家级传承人、15名省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生态得到逐步修复,充分利用富集的文化遗产形成新的生产力,助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新突破。

大型歌舞诗《索玛花开》

7、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综合执法能力不断提高

——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优化了行政审批程序,简化了办理流程,积极培育文化市场,整个文化市场处于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状态,市场发展健康有序,全市文化市场各类经营户逐年增加,目前已达900家,初步形成了由文艺演出、图书音像、印刷、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培训、广告传媒、网络文化、工艺品生产加工等门类构成的文化市场框架体系。

——全面推进政府办公软件的正版化工作,其中黔西县、织金县、百管委率先使用了国产正版软件,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完成此项工作的市(州),得到国家版权局和省版权局的充分肯定。

——改变管理方式,推进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转型升级”,按照放宽市场准入的方向,取消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总量控制和规划布局,鼓励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探索多种业态和经营方式,着力改善全市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环境,优化服务,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消化无证“网吧”,先后在七星关区、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开展第一批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试点工作,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

8、精心谋篇布局,着力培育打造

——挤进了文化部、财政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被列为贵州省唯一一个核心区域进行扶持。

——加大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力度,设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振兴文化产业的意见》,明确了扶持的政策和措施。

——依托现有文化设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设立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艺术品生产加工业、演艺业、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经营性文艺演出和表演、古建筑材料生产加工业等文化产业发展,至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GDP总量的1.41%。2014年,毕节新华书店图书销售达3.04亿元,全省排名第一,实现利润2900万元;全市有线电视收入1.35亿,全省综合排名第二;毕节市广播电视台广告收入800万元,打了翻身仗。

——着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组建了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毕节日报传媒集团、毕节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毕节试验区网络传媒集团四大文化产业集团公司。

——有力推进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织金洞“苗乡彝街”文化园、赫章县夜郎文化园、大方漆器产业园、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航空文化旅游产业园、毕节民族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园、百里杜鹃花卉文化产业园等七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其中部分园区已初具规模。对“景区+演艺”工作进行调研探索,开展了策划打造景区景点配套驻场演出剧目前期工作。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大方宣慰府改扩建项目获国家文化部1000万资金补助,黔西县水西古城在建项目水西传奇大舞台、大型彝族歌舞音画诗《古彝雄风》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库。

最新信息

  毕节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详细]

推荐信息

  毕节市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优[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