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脉,打造山水,建设宜居荆门,“十二五”期间,荆门的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品牌越来越具影响力。
从漳河大道通车到打通“断头路”,从竹皮河水环境治理到象山大道及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综合整治,五年来,荆门在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在全国37个城市中,以总分第二的成绩拿到“国家园林城市”金字招牌,让荆门以绿色在全国闻名,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肯定。
“三环八射六隧”,搭建城市“骨架”
“十二五”期间,我市编制完成了以“三环八射六隧”为总体框架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逐步构建以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为骨架,以主干路和次干路为基础,以支路为补充的高效、通畅、安全的道路网络系统。
高标准实施了象山大道及三条高速公路出入口沿线综合整治,重点实施道路拓宽、地下综合管廊、雨污分流、立体过街设施、智能交通、立面整治、公园游园、城市文化、城市照明、海绵城市等10大类20多个小项整治内容,着力打造以交通功能为主,集生态绿廊、人文长廊、管线走廊等为一体的标志性景观道路,提高城市发展的持续性、宜居性。
截至“十二五”末,中心城区道路总长497公里、面积912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8.24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十一五”末的50.5平方公里扩展到65.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46.8万增加到55万。
打造园林城市,促进和谐共生
加快构建以公园绿地为主体、道路绿化为骨架、庭院绿化为依托、防护绿地为屏障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形成城在山中、城在水边、城在绿中的独特景致。
五年来,累计投入园林绿化建设资金3亿多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85公顷,新建公园绿地6处,新增道路绿化20余条,对城区30余条道路进行了绿化改造,建成20余处“三小绿地”,打造了生态运动公园、李宁郊野公园、凤凰湿地公园、千佛洞植物园、漳河大道配套绿化等一批精品园林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景观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33.8%,绿化覆盖率39.7%,人均公园绿地11.6平方米。
强化住房保障,让百姓“安居”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78152套,建筑面积789.6万平方米,竣工46811套,分配入住32628套,全市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22.5%,城镇低收入家庭全部实现“应保尽保”。
建立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和房地产开发、物业、中介市场信用评级体系,全面实施存量房买卖合同网上备案制度,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48.03亿元,建成商品房1138.26万平方米,洋丰西山林语、中建金象广场、星球商业中心、荆门大家装、楚天豪都等一批新建项目相继建成;万达广场、碧桂园、飞扬新天城、荆门天地、荆门红星广场等一批高品质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城镇居民居住水平迅速提高,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长到32.11平方米。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以“全城污水进管网,一河清水穿城流”为目标,推进实施竹皮河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全省首个成功落地的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全力提升城市供水、供气、供热保障能力,全长20.4公里的城区安全供水工程全线贯通,城区近50万居民实现“直饮”漳河水;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液化气站视频监控系统,对全市液化气站实施远程化、智能化管理,全省液化石油气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市召开。
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日供气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5万吨,供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7%。
推进城乡一体,打造新型城镇
围绕两大省级战略,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卫星城为骨干、中心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坚持组群发展、整镇推进,围绕荆钟、荆沙、荆京三条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京山县温泉新区、沙洋县滨江新区、钟祥市莫愁湖生态新区建设有力推进,京山被评为国家园林县城,钟祥被评为省级园林县城。
着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制定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范和污水处理指导意见,举办全市新型农村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培训班,建成王坪村、荆钟村、白泥河村污水处理站,66个村庄被命名为全省“宜居村庄”,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2460户,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五年来,全市新增25万以上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