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城市新闻 > 热点推荐

淮安勠力绘美城市文明底色

时间:2020-03-24 15:52:57  来源:新华网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虞启忠 钱子达 袁玥 王昊

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葱郁的公园里鸟语花香,市民纷纷走上街头让这座城市恢复了生机。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淮安市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随着战“疫”态势平稳,淮安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也按下了“快进键”。

目前,淮安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注重思想引领,推进“城市更新、城市治理、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四项提升;坚持常态长效,巩固“车站和农贸市场周边区域、校园及周边区域”等六项管理机制;立足问题导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治理不文明交通行为、移风易俗攻”等八项整治;为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说,今年是三年创建周期的关键一年,淮安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已制定“468”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和措施很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全市上下必须咬定“高分高位夺牌、全国走在前列”目标,按照三年创建方案和今年行动计划部署,拿出硬核举措,使出超常之力,确保在大考时站上奖台、夺下奖牌。

群众是创建工作的坚定支持者和务实参与者

3月20日,一封以《美丽淮安是我家 文明创建靠大家》为题的致全体市民的信刷屏了淮安人的朋友圈,倡议广大市民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坚定的支持者角色、务实的参与者姿态,为淮安以优异成绩如期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一份光和热。这封来自淮安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的信情真意切:“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行动,群策群力,扮靓城市‘好颜值’,锻造城市‘好素质’,涵养城市‘好气质’,展示城市‘好品质’,力争以高分捧回全国文明城市奖杯,为同是‘淮安人’而骄傲,为同住‘淮安城’而自豪;让我们戮力同心,奋力拼搏,以优异成绩向淮安续写高质量跨越发展精彩篇章、夺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绘美文明底色!”

春节前,淮安市举办了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迎春座谈会。活动中,向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赠送慰问金,向“身边好人”赠送新年礼包,已经成为淮安过年“新习俗”,今年已是第九个年头。像这样的暖心之举,淮安还有很多,文明氛围在淮安愈加浓厚。

一个“好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地,就是一个移动的文明宣传阵地。去年,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榜单公布,洪泽区邮政局老子山支局局长兼投递员唐真亚榜上有名,成为继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皇甫辉勇之后,淮安市第二位获此殊荣者。淮安持续深化“学习周恩来精神风范 争做新时代淮安好人”主题活动,制度化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评选,评出“新时代淮安好人”90人(组)、“新时代好少年”25人;做好省级以上好人、好少年推荐工作,有6人当选“中国好人”,1人当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21人当选“江苏好人”,2人当选江苏“新时代好少年”。

淮安区15个镇(街道)和334个村居(社区)全面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挂牌工作,阵地打造、人员配备全部到位,实现全覆盖,让文明建设有固定的宣传阵地。

只有市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才能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交通路口安装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抓拍系统,通过人脸识别锁定闯红灯行为人,由公安部门查询、提供相关行为人信息,安排所在街道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交通文明的引导。组建校园“小交警”协助管理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广泛发动志愿者、满分驾驶人参与交通协勤,加强路口路段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劝导,进一步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提升。

提升“颜值和品质”,增强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

今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总评之年、大考之年,淮安市把握主要矛盾,聚焦重点区域,开辟六大战场,将车站和农贸市场周边区域、校园及周边区域、重要路段和商业街区、居民小区及集中居住区、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区域、农村集镇区域,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战场,做到以点带面、各个击破。

针对文明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短板,淮安市着力实施“五项工程”,即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城乡公厕提升工程、城乡接合部环境提升工程、窗口文明形象提升工程,不断增强百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小区是市民每天生活的地方。淮安突出“颜值和品质”提升,深化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从老旧小区设施老化、停车位和绿化空间不足等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四治六补两规范”,即治违法建设、治开墙打洞、治地下空间、治架空拉线,补市政基础设施、补居民上下楼设施、补停车设施、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小区治理体系、补小区信息化应用设备,规范小区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扎实推进“四新一亮”工程,即楼道通畅整洁出新、环卫绿化美化出新、公益宣传载体出新、路面硬化出新和亮化达标,全力将市区纳入整治的小区打造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示范工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给群众办实事。”淮安区河下小区居民祝传军感受颇深,老旧小区改造后,环境越来越好,绿化面积大了,道路干净了,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获得感。

交通拥堵,是百姓生活中的堵点。淮安区在城区重点路口新增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安装交通信号系统、电子监控系统,机动车礼让行人监控系统;优化调整路口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着力解决路口非机动车排队拥堵问题。

淮阴区深入推进“厕所革命”,从细节做起,让每一处都文明。“推进‘厕所革命’,不仅在于厕所增量的供给,更在于民众文明素质和文明观念的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淮阴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驿站不仅是一间公厕,更是城市景观小品。每个驿站除配备了空调、电视、擦鞋机、饮水机、电瓶充等设备,还设置了第三卫生间、图书阅览室、环卫工人休息室、便民小药箱等,可以满足市民的多种需求。此外,驿站还融合垃圾分类宣传广告,通过文化墙、视频播放等方式,直观地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以人民为中心,把“文明牌”打造成“民心牌”

崇尚礼仪,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然而,婚丧嫁娶,乔迁贺寿,生日满月……人情往来越来越多,流水宴席高朋满座,传统的礼尚往来也就跟着变了味儿。“破除‘大操大办’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治丧祭祀陋习,倡导丧事简化仪式、文明祭祀;破除丧葬陋习,倡导厚养薄葬,禁止乱埋乱葬;破除借教敛财陋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生活,反对封建迷信;破除低俗娱乐陋习,倡导节俭新风、先进文化,禁止低俗表演。”3月,淮安市制定“树新风 除陋习”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推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提升全体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解决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突出问题,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致力把这项惠及千家万户专项行动落到实处,淮安市各相关部门联合联动,把移风易俗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深入开展 “树新风 除陋习”专项行动,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同时,修订《村规民约》,完善移风易俗相关规定,确保《村规民约》行政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在婚姻登记窗口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在丧葬服务窗口发放《移风易俗告知书》,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着力增强群众自治组织治理效能。

这只是淮安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缩影,针对城市环境秩序和市民行为长期存在、极易反复的重症顽疾,淮安市突出问题解决,聚焦重症顽疾,打赢爱国卫生运动攻坚战、小广告“百日清零”攻坚战、治理不文明养犬攻坚战、清理户外商业广告攻坚战、治理不文明交通行为攻坚战、“拆违清非”攻坚战、物业整顿攻坚战、移风易俗攻坚战这八大“战役”,做到精准出击、靶向施策。

淮安市相继开展小餐饮店、不文明养犬行为、不文明交通行为、建设工地、小区物业管理、城市公共空间广告、校园及周边环境、集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等“八项整治”。

各区、各部门立足实际,分别开展专项行动。淮安生态文旅区开展“四项行动”——重抓居民小区创建提质、“扮靓城市风景线”户外公益氛围营造提档、“五小行业”联动治理、“警灯闪烁”群众安全感提升行动,着力攻克自身创建工作薄弱点。

淮安市交警支队抽调精干警力,组建1支“闪电”铁骑队、5支铁骑小分队,配备大功率摩托车32辆、铁骑队员80名,全面推行“白加黑”“5+2”整治模式,强化城市主次干道、中心商圈、学校、医院、交通枢纽动态管控、高频执法和滚动整治。依托14套违停抓拍系统、23套人脸识别系统、32套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对城区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走机动车道、机动车不礼让行人、乱停乱放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全天候、全方位管控,共查处行人、非机动车不文明交通行为35.5万起、机动车违法停车41.1万起、不按规定让行11.8万起,震慑效果逐步显现,城市文明出行规矩逐步建立。

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毅表示,“468”创建行动均已列入《淮安市2020年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行动计划》和《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目标责任状》中。各地各部门要对照行动计划和自身职责,细化任务分工、具化工作举措,一个项目一个工作专班,专项专案、专班专抓,确保真正落实、全面落实、早见成效、见到实效。

以人民为中心,淮安市正把“文明牌”打造成“民心牌”。随着淮安市深化创建举措,突出创建实效,城市文明创建的氛围日益浓厚,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人心齐,泰山移。淮安市各地各部门正在以一往无前的决心、一抓到底的劲头、一丝不苟的态度积极作为,广大市民也从身边小事做起,让文明在举手投足间彰显、在点滴细节上闪光。

最新信息

  本网讯 本网(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网[详细]

推荐信息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