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广告、活动、公关传播、战略合作及区域代理,请看网站下方相关介绍或致电:010-62937502转60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知名县/镇

乌镇,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图文)

时间:2014-01-02 09:25:39  来源:中国古镇保护网  作者:汪志民 罗伟

    深秋十一月初,中国古城镇保护发展委员会考察组一行,前往江南著名水乡古镇——乌镇调研考察。到达乌镇时,已经是傍晚。这里刚刚下过小雨,空气湿润清新。沿河岸边就是乌镇的民居,它们都是沿河,沿溪而建。临水的一侧,往往用一些木柱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人称水阁。这就是江南所谓的“人家尽枕河”。乌镇水阁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了,早在1936年的上海《申报》上,便已登载过《乌镇水阁》的照片,可见在当时就是一首独特的风景。在乌镇1.3公里景观线内,装设了近百盏外型独特的路灯。每到黄昏,这些路灯使长长的石板老街显得更加幽深、古朴。仿佛使人回到了民国初年的江南小镇。


沿河,沿溪而建的房屋


美丽的夜景

    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郁的水乡古镇,历史文化氛围非常浓郁。在春秋时期,乌镇还是吴越的边境,到了宋代成为一个繁华的古镇,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第二天,我们先后考察了乌镇的东栅和西栅两个景区。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了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街上,清代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还是依然保持着一百年前的老样子。这里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乌镇的古建筑文化不愧为中国古城镇中的佼佼者。
    乌镇规划建设达到了“四个最”(即保护最彻底、环境最优美、功能最齐全、管理最科学)的目标,实施了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工程、文化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三大工程”,在全国古城、古镇保护中,乌镇首创和成功运作了“管线地埋”、“改厕工程”、“清淤工程”、“泛光工程”、“智能化管理”等保护模式,昔日的江南明珠拂去了它的灰尘,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在众多的古镇发展中,乌镇的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的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却很好地保护了千年古镇的原貌和韵味,今天又能把它开发成为旅游热点。我们发现乌镇的旅游产业,主要由传统作坊区、传统民居区、传统文化区、传统餐饮区、传统商铺区和水乡风情区组成,这非常有乌镇的特色。比如传统作坊区又分为“米酒作坊”、“蓝印花布染店作坊”、“布鞋作坊”、“藤作坊”等等。这是乌镇发展旅游产业的有效方法,是非常好的成功案例。不愧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的“乌镇模式”。
   “乌镇模式”告诉我们,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这么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乌镇成为“中国古城镇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创造了良好条件,让乌镇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文化(遗产)旅游胜地。
    一、乌镇的东栅
    2001年,乌镇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以其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跃成为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开放以来,乌镇如今每年吸引600多万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成为浙江省年接待外宾数量最多的单个景点。已成功接待了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钱其琛、李岚清、乔石、李瑞环、李鹏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和APEC会议嘉宾。期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之一,并获得联合国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更是年连续三年进入“全国重点旅游景区旅游信息定点播报单位”系统。


古老的街区

    1、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
    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


茅盾故居

    2、夏同善旧宅地
    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处大家的庭院,规模远远超过了沈宅,其大厅中高悬一幅官员的画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顶戴花翎一应俱全,俨然当朝一品的样子。看后使人不解,经询问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员夏同善。其宅第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还有一段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有关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丧母,后其父续娶之女为桐乡乌镇人。继母婚后对夏同善关怀备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读书之时,杭州城里其热无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乌镇读书,年深日久乌镇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个故乡了。
    3、修真观古戏台
    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雀替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 ,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雕花矮窗,宽敞明亮;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
    旧时戏台两边的台柱都有对联,这个戏台也有一副:“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悬一横额“以古为鉴”。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财神会、三月廿八迎东岳庙会、五月十五迎瘟元帅会等,都要在戏台演神戏,招待修真观中的诸神。平时,还演出一些“罚戏”。罚戏是乌镇传统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法,凡有人损害公益犯了众怒的话,当事人得出钱请戏班子在神前演戏,以示忏悔。
    4、汇源当铺
    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煞是气派。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太平天国前还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进,不久即告停业。自汇源当关门大吉,乌镇典当行的历史便划上了句号。今天,汇源当的位置还是在当年的老地方。
    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嘹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外人很难破门而入。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
    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徐东号资金雄厚,又好做善事,从以下两事看,他开典当不单是为了赚钱。一是不设高柜台和木栅栏,交易时双方可以平等论价。二是每年的十二月(初一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计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较宽,而且连石臼也可以入典,此举完全是为了照顾贫民。所以在乌镇徐东号无人不知。
    5、江南百床馆
    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当地人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从富商大贾到极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床无不具备,从一床一室到一床多室(床内备有化妆间、卫生间、仆人间等)。既有贵胄们的奢华,也有普通百姓的俭朴,此展览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
    百床馆屋檐上的木雕,古楼连角角落落都弄得那么精致。让人感觉到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浮躁可以伪装的。
    江南百床馆:有很多很多雕花大床,不知道古时候的人睡木床硬不硬,感觉还是现在的床更舒服床的种类分很多种,有夫妻床、兄弟床、姐妹床等等。
    历史悠久的古床在江南百床馆里可谓目不暇接,它们有的雕工精湛、风格独特,有的装饰华丽、豪华气派,无一不是江南木床中的精品。由衷地感叹中国床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它们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超工艺,对艺术的感悟及对结构造型的丰富想象力。
    展出很多古代的雕花床,有价值数百万的千工床,还有很多附带古代人生活习惯东西的床,很特别,可以去了解一下古代的“床上文化”。
    6、宏源泰染坊
    中国的蓝印花布世界闻名,乌镇则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原址在南栅,清光绪迁址于此,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也是蓝印花布制品集散中心。
    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传说由一名叫葛洪的农夫为爱妻所创,以其价廉物美,一直流行于民间。其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图案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题材不外乎花卉草木,都是农舍旁 、田埂边常见的,亲切、自然、清新,加之秀气典雅的蓝白二色,具有鲜明的民间和民族特色,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以前,江南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被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染坊西侧的蓝印花布收藏馆中就展出了许多蓝印花布制品。


宏源泰染坊

    7、老街长弄
    乌镇街、坊、巷的数量和规模非同小可,俗称有四门八坊数十巷。
据民国时卢学博编修的《乌青镇志》记载,当时尚存有八坊八街六十八巷的规模,其中八坊分析为四十七坊。八大街为常春里大街、澄江里大街、通里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观前街和东大街。从今天的情形看,坊和巷是变化最大的,几十上百年的人口增加,搭建出来的房子特别多,使得坊巷有的徒具虚名,有的面目全非。倒是大街,由于乌镇老区总体格局变化尚不很大,所以大多都在,尤其是观前街、东大街、南大街、西大街等,不仅保存完好,功能也还在发挥。
    老街差不多都有2000米的长度,全是由青石板铺成,已被岁月打磨得锃亮,慢慢地走,慢慢地看,便可耗去半日的光阴。串连老街的是众多的小巷长弄,其中以染店弄最幽长窄小,因其旧时两边俱开设染坊得名街两边是马头墙隔出的一间间店铺和民房,门大多是木板的,残缺的雕花和斑驳的油漆让人感觉时光的无穷魅力。横骑在大街上的拱券门;两两相对,那是以前大户人家的墙界标志。老街大都沿河,街与河之间也是房子,每隔一段,总有一个河埠连通河道,方便居民坐船时上下和洗涤。


老街长弄

    8、财神湾与财神堂
    财神湾汇集了水乡的特色建筑,厅堂、廊棚、水阁、各色建筑一应俱全,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延伸着幽幽古街,廊棚水阁与碧水蓝天相接,水乡美景尽收眼底。
    财神湾旧时叫转船湾,因乌镇的水系比较特殊,呈“十”字型,越到栅头河道越窄,船只也不易掉头,所以当地人就在这儿开塘挖河造了一个能使船只调头的地方,同时为了区别于其他地方的转船湾,便借用旁边的财神堂命名为财神湾。财神堂内供有一尊等人大小的财神雕像,为乌镇的东路财神,原身是比干丞相,这是一位特殊的财神爷,因他是掏心而死,后人誉之为没有私心,并以此告诫人应取仁义之财,不能有过多的私心私利。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乌镇当地住民都会来财神堂前烧香祈福。
乌镇的这位东路财神的所在之处从前为集市,现在则有香山堂药店、财神堂、逢源酒楼、财神湾茶庄等休闲场所,已成为古镇住民新的聚集中心。
    9、逢源双桥
    乌镇全镇有一百多座古石桥,在中国古镇中首屈一指。形状各异的古桥连结了乌镇四通八达的镇河。从南宋到明清,每座桥都拥有了自己的个性和故事。穿越如一弯新月的拱桥洞,小坐卧波平桥的石栏上,或是斜倚双桥的屋檐下,让远古的传说与你悄然握手。
    其中的逢源双桥,是一座别具风味的古桥。因其上有一廊棚,所以也称为廊桥。桥下有水栅栏,系古时水路进出关卡。传说踏走双桥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走一遍桥,须分走左右两半,因此又演绎出走此桥便可左右逢源之说。站在逢源双桥上,是眺望乌镇美景之一----财神湾的极佳视点,极目一望,东市河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逢源双桥

    二、乌镇的西栅
    西栅街区秉承“保护利用历史建筑,重塑历史街区功能”的理念,保护开发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和谐。西栅景区占地3.4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环境优美,而且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这里是一个中国罕有的“观光加休闲体验型”古镇景区,完美的融合了观光与度假功能,街区内的名胜古迹、手工作坊、经典展馆、民俗风情、休闲场所让人流连忘返,自然风光美不胜收,泛光夜景气势磅礴,让人流连忘返。
    1、亦昌冶坊
    位于乌镇西栅南岸,是明代嘉靖年间,一位湖州的铁匠来乌镇开坊经营的。在明清时期,亦昌冶坊被朝廷定为专门冶炼进贡朝廷“膳具”的“官家冶坊”。冶坊的入口处高墙上,醒目的写着“官炉锅冶”四个大字招牌。
进门是四面围廊,院子正中一口巨大的“天下第一锅”,直径大约有5米的大锅,锅底的铸印记号是“天下第一锅,同治五年造”。现在早已歇业了,仅做众人拍照而用。
    大锅铸于同治五年,据说是沈家为了展示自家雄厚的财力和不俗的技术而铸,气势磅礴。两厢墙面是冶坊历史的图文介绍,南面供奉炉神。冶铸这项纯属男子汉的行业所供奉的却是一位温婉美丽的女神。据说战国时期欧冶子为齐王铸剑,三年不成,性命堪虞,他的女儿为救父亲,跳入火炉中,宝剑马上就铸成,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供为炉神。


“天下第一锅”

    2、昭明书院
    进了书院大门,里边很空旷,灯影下有一个石牌楼,上面一块石板上书了四个大字:“六朝遗胜”,下边一块石板上书了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3.75米,面宽3.8米,龙凤板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题,“文革”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得以幸存。石牌楼后边是开阔的庭园,园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
    书院坐北朝南,是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楼为图书馆。图书馆门内的走廊上展示了一些收藏的古旧牌匾,也有一些书画作品。图书馆出入口处有一个柜台,里面有两个年轻姑娘,她们负责借书登记等事宜。图书馆是开放式的,随便进,里边藏书还比较丰富,有人文社科、文化、文学、艺术、休闲旅游等方面的图书和杂志,白天晚上皆开放,供游人和夜宿的旅客阅览。


昭明书院

    3、王会悟纪念馆
    王会悟纪念馆,陈列了王会悟的许多历史资料,唯有一尊王会悟年青女性打扮的塑像和一艘“中共一大纪念船”,更是引起游客和观众注目,也写就了王会悟为“中共一大”顺利举行保驾护航的卓越功勋。
王会悟被世人称为“红色守望者”、“一大卫士”和“一大幕后功臣”不朽的人生。
    王会悟的一生,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是她为党为人民所作的贡献,是无法用美丽漂亮的词藻来形容和歌颂的,她的功绩将永远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史册,刻入中国人民的心里。


王会悟纪念馆

    4、茅盾纪念馆和茅盾陵园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年7月4日是茅盾先生诞辰110周年,家乡人民为了迎接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的骨灰回归故乡,特精心修建了茅盾纪念馆和茅盾陵园,以寄托对茅盾先生深深的缅怀之情。
    茅盾纪念馆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书籍近1000余册,图片90多幅,许多资料还是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水池中央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就是故乡乌镇最优秀的儿子——茅盾先生,它是依照茅盾去世时的遗容,按照1:1.3的比例用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表达了乌镇人民对茅盾先生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水池中潺潺的流水,不停的流淌,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对面的墙壁上镌刻的是茅盾去世前给中共中央要求恢复党籍的信。
    茅盾陵园占地2150平方米,从空中看象一个大大的“子”字,这是来自茅盾的名篇《子夜》。整个陵园松柏青青,庄重肃穆,里面不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而且还由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陵墓。
    前面的“茅盾之墓”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诗人臧克家题写的,他与茅盾也是很好挚友,在茅盾去世后他悲痛不已,以写文章,题字等多种方式悼念茅盾。
    我们前面的台阶一共有85级,它象征着茅盾所走过的85个春秋,而台阶上的平台则象征着茅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生转折。
    在茅盾先生的陵墓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它取自茅盾任文化部长影像。铜像前面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墓碑,它是像一个打开的书本,书页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手稿手迹;铜像后面的墓穴内就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整个陵墓是一个规则的椭圆型。


茅盾纪念馆

    5、草本染色作坊
    手工环保印染晾晒大型工坊。晒布场地以青砖铺就,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草木本色染坊除了以蓝草为原料浆染制作蓝印花布工艺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彩烤色彩丰富,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的,像茶叶、桑树皮、乌桕树叶都是提取色彩的原料,所以这个染坊在当地叫做草木本色染坊。
    6、厅上厅
    朱家厅是乌镇一个朱姓大户人家的宅院,乌镇人都喜欢称其为“厅上厅”。在乌镇,有许多大户人家的厅堂宅院,像东大街的徐家厅、赵家厅等,这些房子建筑风格别致,厅堂雕刻精美。朱家厅不仅汇集了这些大宅院的特色,而且也是乌镇独一无二的一个厅,它的特点就是“厅上有厅”。
    7、白莲塔寺
    乌镇素有“一观二塔九寺十三庵”之说,一观是指东栅的修真观,二塔中的其中之一就是白莲塔寺。原位于乌镇十景塘的北面、天井巷西面,当地老百姓都喜欢称呼它为西宝塔,这是由于它与东栅的寿圣塔遥相呼应,故在乌镇有东西宝塔之说。


白莲塔寺

    8、水上集市
    西栅的水上市场人称“水市口”。清晨,晨雾还没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热闹起来,八方来船已挤满了河道,两边的水阁里,茶馆、肉铺、小吃店、豆腐摊也早早的卸下了门板开张了,水乡的一天拉开了序幕。傍晚,暮色笼罩了小镇,水阁窗棂间、门缝中透出了点点灯光,水市口两侧的茶座、夜宵、烧烤店又热闹起来,人们在这儿享受一天工作后的逍遥自在。


水上集市

    三、专家学者的评价
    本次考察活动受到桐乡市政府和乌镇旅游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考察结束后召开了中国古城镇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乌镇给予了高度评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说,乌镇风貌保护很好,因地制宜,找准了定位。乌镇找准自身定位是古镇风貌保护的第一步。
    如今,许多的古镇规划建设已经失去了传统的外貌和内涵。过分重视经济发展,不仅降低了古镇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也让古镇风貌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
    单德启教授认为,传统的乌镇风貌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地段的,也是环境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乌镇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并将之综合运用,才有可能成功进行风貌保护。他高度评价了乌镇在传统风貌的保护和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做法。


专家学者们与乌镇国际旅游区管委会领导在一起座谈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单德启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陈文力教授

    随着时代的发展,乌镇的产业结构也与时俱进,迅速转型为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但始终立足于生态环境、整体风貌、空间布局、建筑风格进行综合保护,传承和发展历史风貌。“整个景区公营、民营相结合,借助于‘硬件’的现代化更新和‘软件’的深度开发和应用。古镇的空间和建筑尺度宜人,传统风貌相当到位。”单德启说。
    座谈会上,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陈文力教授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法东隽专家也对乌镇的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北京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评审组一致认为,乌镇历史文化悠久,建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保护有力,传承有序,符合评审条件,被评为“中国古城镇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专家学者们还就乌镇传统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献计献策,畅谈乌镇新区规划、风貌控制、文物保护、建筑标识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最佳实践,指出乌镇大力推进历史文化旅游体验式开发,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

最新信息

  12月24日,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广[详细]

推荐信息

  12月24日,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广[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