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广告、活动、公关传播、战略合作及区域代理,请看网站下方相关介绍或致电010-62937502转606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图文)

时间:2014-02-28 11:21: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作者:李并成

dh.jpg 

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被誉为古丝绸路上的明珠。唐人李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季羡林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汇流之地。

交通枢纽促繁荣

早在西汉于河西建四郡,据两关时,出敦煌往西域就辟有南北两道,敦煌成为汉王朝向西发展的根据地。丝绸之路的开拓,使敦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率先对外开放的地区,成为中原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吐纳口。迨至隋唐盛世,丝路交通更是空前兴旺。《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汇聚,使其吸收荟萃的各种文明来滋养自己,促进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卷帙浩博的敦煌遗书和数十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等即在此方面有着生动的反映。

敦煌文化是一种在中原传统文化主导下的多元开放文化,敦煌文化中融入了不少来自中亚、西亚和我国西域、青藏、蒙古等地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如中亚、西域的粟特文化即对古代敦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深刻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古代敦煌的赛祆胡俗、服饰胡风、饮食胡风、乐舞胡风、婚丧胡风以及敦煌画塑艺术中。

文化融汇放异彩

敦煌遗书中不仅保存了5万多件4—11世纪的汉文文献,而且还汇聚了大量中国国内少数民族文字以及一批西方国家民族文字的写本,如吐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突厥文、梵文、吐火罗文、希腊文等语言文字的文本。此外,莫高窟北区还发现西夏文、蒙古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等文书,可谓兼收并蓄,应有尽有。这么多古代东西方民族、国家的文献汇集一地,本身即表明敦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赛祆,即从萨珊波斯传入的祈赛祆神民俗,约在魏晋时传入我国。由敦煌遗书见,唐代敦煌城东一里处专门建有安置粟特人的聚落安城及从化乡,其中大部分居民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王国。安城中建有祆庙,规模颇大,专门供奉祆神。祆祠赛神被纳入敦煌当地的传统祭祀习俗中,从官府到普通百姓,无论粟特人,还是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无不祀赛祆神。

莫高窟壁画、彩塑中,为今天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古代东西方服饰史料,既有中原传统的汉服,又有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的衣饰,还有来自中亚、西亚、印度等地的衣装,丰姿丰色,美不胜收。这些服饰因不同的国家、民族而各具特色,如实地展现了丝绸路上千余年间各国各民族、各阶层不同身份的僧俗人众的穿戴。

作为国际性都市,敦煌的饮食习俗具有浓郁的汉食胡风特色,来自中亚、西亚、中国西域的饮食习惯融入传统的敦煌当地饮食风俗中,成为敦煌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据不完全检索,仅敦煌遗书中出现的食物品种名称就达60多种,其中来源于胡食的就有很多,如各类胡饼、炉饼、饸饼、胡桃、胡枣、安石榴、大食瓜、诃梨勒、胡酒等,不一而足。至于饮食炊具、餐具,亦有不少是从胡地传入的,如金叵罗、注瓶、垒子、犀角杯、珊瑚勺等。饮食礼仪中的胡跪、垂腿坐、列坐而食等亦深受胡风影响。

唐代来自西域、中亚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等,在敦煌风靡一时。这些舞蹈具有浓厚的西域、中亚风情,矫健、明快、活泼、飞旋的舞姿与当时开放、向上的时代精神相吻合。乐舞表演离不开乐器伴奏,于敦煌壁画中见主要乐器有琵琶、五弦、胡琴、阮、腰鼓、羯鼓、笙、竽、筝、角、箜篌、方响、排萧、拍板、钹、铙等,大多也出自西域。

敦煌学者姜亮夫评价敦煌艺术说:它包罗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也包罗了中西艺术接触后所发的光辉,表现了高度的技术……成为人类思想领域中的一种最高表现。它总结了中国有史以来的艺术创造意识,也吸收了印度艺术的精金美玉,类化之,发挥之,成为中国伟大传统的最高标准,它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发扬。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敦煌作为古代国际文化都会在艺术上的特色。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最新信息

  新绛古称绛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详细]

推荐信息

  新绛古称绛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