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推动大遗址保护利用,留住城市文化根脉

时间:2015-08-24 17:11:31  来源:西安日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王路平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在谈到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时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文物,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习总书记给予陕西的文化遗产资源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西安的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的要求。

西安作为世界文明古都,历史文化悠久,文物资源丰富,特别是以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为代表的大遗址,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西安的大遗址规模大、级别高,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激增,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大力推动下,西安通过多项措施探索大遗址保护创新路径:

一是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实施科学保护。“十二五”期间,结合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西安市文物部门组织编制完成了多个大遗址保护规划。这些保护规划的编制,不仅为西安的大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使文化遗产在体现城市特色、凸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展示效果。为有效地保护遗址本体,提升遗址的可视性,西安坚持贯彻落实“项目带动战略”,实施了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使遗址本体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展示的同时,遗址区周边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尤其是“遗址公园”保护模式的引入,使大遗址成为现代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使人们能在“看得见”的岁月留痕中,感悟历史的沧桑,享受遗址保护带来的成果。

三是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为解决遗址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问题,西安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以此理顺遗址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部门在特区保护办的安排下通过在遗址区有序、分步移民搬迁,引导遗址区产业发展,调整遗址区周边产业结构,有效地化解了文物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实现了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

四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水平。2007年,我国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被列入申遗名单。为确保申遗成功,西安举全市之力推动大遗址保护工作,按照国际标准,全面提升遗址保护管理水平。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通过编制规划、项目带动、特区保护和提升管理等措施,西安已经探索出多种大遗址保护的模式,建立了西安市大遗址保护的新格局。如今,西安迎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为大遗址保护利用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按照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要求对西安的大遗址进行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了未来西安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按照总书记“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的要求,新形势下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和要求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全面提升西安大遗址保护的水平。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要以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保护为范例,以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为突破,加快推进大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等工作的开展。

二是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不断与国际保护理念和方法接轨,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全面提升大遗址保护的水平。依托西安丝路遗产和厚重的丝路文明,不断拓展文物保护事业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社会功能,最终将西安建成一座保存中华文明、展示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之城。

三是充分挖掘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的文化内涵,推动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习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精华的珍藏之地,肩负着传播文化与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建议在丝绸之路起点、汉长安城遗址周边建设西安丝绸之路博物馆,集中展示反映丝路文明的文物。通过建设丝绸之路博物馆,为丝路沿线地区间的文物交流提供平台,为“民心通”提供重要的通道,为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实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四是整合文物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西安应当以周秦汉唐文化为核心,依托独具特色的遗址公园,深入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打造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参观线路,努力将其建设为西北地区最具潜力、最具文化气质的旅游线路。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发掘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设计独具特色文化产品,注重延伸文化产业链条,促进遗址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是加大遗址保护与现代媒体结合力度,打造智慧大遗址。西安应当依托文物资源,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通过打造手机APP电子导览系统,实现大遗址景区内数字导览与讲解。通过建设数字化遗址博物馆,达到通过网络虚拟参观景区。通过借助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具有不同历史文化特色的实景演出,让游客直观体验不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通过文化演出带动遗址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民增收。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高标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更是提出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目标,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应当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记得住”、“看得见”、“留得住”的保护要求,进一步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实现城市复兴。(作者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业务部副部长)

最新信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详细]

推荐信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代表着城市的[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