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观潮:前沿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合肥:守护城市记忆,传承历史文脉

时间:2015-09-09 09:43:18  来源:合肥在线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

民族文化孕育着民族精神。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就是传承一个民族的精神,留住一个民族的魂。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力度,促进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今年上半年,在市政协副主席储昭平、金其武的率领下,市政协民宗委、科教文卫体委会同市民委、市文广新局联合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大力发展民族文化”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

参与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一致认为,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合肥的文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当前,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新的定位,为合肥发展提升了新的标杆。”参与调研的一位市政协委员说,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以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整合本地优秀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大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强大厚重的精神文化支撑。

文化建设亮点频现

走进肥东县牌坊乡主街,两边建筑物整治一新,统一设计、统一改建的特色建筑群落,充满了回族、满族文化元素,颇受游人喜爱。

继续行进,千柳公园、民族牌楼、村口景观、文化广场、满族民俗馆、文化墙、村民游园……一道道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景点,令人流连忘返。

当地一位负责人说,在特色街区建设中,牌坊乡注重保护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努力挖掘民族乡土文化根脉,让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少数民族的古朴气息。

肥东县牌坊乡的特色村镇建设,是我市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我市都将保护和传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保护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带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

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样,我市的地方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市切实提升非遗的保护、传承水平。早在2008年,我市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非遗名录15项、市级非遗名录87项。

抓好环巢湖旅游名镇保护开发。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旅游名镇的保护与开发,加快旅游业发展。三河古镇已创建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去年11月,已通过国家旅游局5A景区景观价值评定。长临河古镇去年“五一”正式对游客开放,恢复了老邮局、老相馆、老油坊等“老字号”,开放了吴忠性旧居等场馆,目前正在申报国家4A景区。汤池镇入选“中国最美村镇”。

市旅游局负责人介绍,我市重点加强了名人故居的保护提升,主要对巢湖“三上将”故居重新进行修葺布展,完善基础设施;丰富了三河古镇杨振宁旧居布展内容,建成了董寅初纪念馆;开放了庐江县孙立人故居,对周瑜墓园进行了修复。与此同时,加强了文化场馆的修复保护。巢湖市重点对中庙昭忠祠、李公祠进行修复,昭忠祠已对游客开放。

注重文化建设与招商引资的相互促进,一批具有牵动性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落地。总投资350亿元的万达文旅城,融文化、旅游、科技于一体,涵盖五大方面业态,充分融入有巢氏、徽剧、黄梅戏、孟子、淝水之战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元素,建设“徽州古韵”、“有巢氏”等六大主题区,游客在其中既可体验悠久的历史,又可感受现代娱乐的刺激。

建言献策文化建设

合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催生了众多文化现象。有巢氏文化、三国文化、周瑜文化、包公文化、淮军文化、名人文化、科教文化等都是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开发好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市”作出贡献,参加此次调研的市政协委员们都有自己的思考。

市政协委员张立说,合肥要唱响“庐”字牌,强化改革,依法推进,大力传承发展庐州文化。关键要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印象合肥,印象庐州,印象巢湖,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中,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增加庐州文化元素,将项目建设与本地文化进行有效嫁接。

市政协委员王国刚建议,在合肥实施一系列文化创新项目,包括加强合肥文化研究,组织开展重大题材的影视剧、精品庐剧和合肥本土题材长篇小说创作,并在城市建设中体现本地文化韵味。

“巢湖是大合肥最具地域和人文内涵的国际性标识,以‘大湖’文化为载体,对塑造合肥城市形象,提升‘名城’文化软实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市政协委员吴娟说,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挖掘和丰富“大湖”文化内涵,举办以环巢湖文化为背景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鼓励以“大湖”文化为背景,大力开展影视、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活动。

市政协委员毛晓斌、吴胜、杨晨、梁邦屏提出,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将非遗保护纳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非遗保护资金,出台相关规定或管理办法,解决好“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困境,落实好各项待遇;深挖非遗经济价值,利用非遗资源提高合肥城市形象,打造特色旅游资源。

市政协委员段婷婷就扶持庐剧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她说,庐剧传承人才培养要常态化,要从队伍建设入手,在着力加强庐剧传承后备力量培养的同时,在庐剧市场培育、曲目创作、硬件保障上逐项做好工作,最终使庐剧院做到良性运转。

市政协委员完颜玉云、马建敏建议,推动旅游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深度开发牌坊古村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村寨建设规划,重视旅游文化创意,研究开发各民族传统美食,全力打造旅游文化产业。

市政协委员朱多刚、米常胜建议,进一步扶持壮大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色的清真餐饮业,更好地服务于合肥对外开放和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市政协委员穆可发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努力。

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保护和传承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备受社会关注,事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市政协委员的建议和意见,为做好该项工作提供了参考,得到市领导和市直部门的认可。

在8月6日召开的“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专题协商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地方民族文化,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做好“高、特、新、实”文章。

市民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结合各位委员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继续在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上创新思维,强化措施,推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发展。继续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争取将民族乡村打造成我市特色旅游亮点;继续加大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各方支持,加大投入,加快民族乡村特色民居保护、改建和村镇环境整治。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全力打造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试点区。”谈到文化发展时,市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挖掘合肥文化内涵,打造旅游演艺,开发体现合肥文化、适应现代游客审美需求、凸显高科技、高体验的旅游文化演艺节目。加快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项目作为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旅游转型升级。

记者了解到,未来,我市将开发多元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多元的环巢湖旅游产品体系。“名人、名城、名镇、名馆、名寺、名圩”等载体,为开发文化旅游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依托渡江战役纪念馆、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旧馆,开展红色旅游;依托名人旧居,开展名人故里游;依托巢湖丰富的物产,开展美食文化游;依托森林公园、溶洞、湿地及古城遗址等开展各种地质、考古、建筑类科普旅游;依托湖光山色,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开展大湖观光游。

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今后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依法保护水平;要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保护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最新信息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江西省人民[详细]

推荐信息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江西省人民[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