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解读“习主席的文化理念”系列专题·   ·[专稿]采风系列《自驾中国行》·   ·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火!北京风痕“10+30=1800”网媒小炒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建筑文化也彰显着城市文化

时间:2018-06-29 14:36:58  来源:华商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张毅

2018年,西安成为“网红城市”,而早在唐朝,长安城就已远近闻名。当时在唐长安城中,至少有80万的常住居民,还有30万以上的流动人口,而且少数民族和外宾外商不断,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

2018年,正值唐长安城建城1400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再回长安,感受盛唐时长安城的繁盛景象。

规划严谨,严格坊市制度 商住分开

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据考古研究发现,唐长安城是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其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2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宽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筑,城门处的墙段还砌有砖壁。但是,现在城墙和其外侧的城壕已基本被毁,仅在北面的玄武门和南面的安化门附近留有部分残垣。

据史料记载,长安的构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但市在宫南;继承了邺城规划体系的传承,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当时,长安城皇宫位置就选在北面,相传北面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当年被占领制高点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龙首原,而政府机关和寺观、官僚次之,居民住宅最低。居民当时居住的地方被称为里坊,全城有百余个里坊,布局如棋盘一般。居民在坊里,那么皇帝的寝室在哪里?现在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便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所居住的寝室。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王东认为,唐朝的城市规划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唐代文化的开阔大气、包容革新的特点,在整体城市的规划上宏达严谨。时至今日,古城西安基本上延续了唐时期的城市布局,每一个大的社区下设多个居民小区,这点对应了当时的里坊。而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等的恢复修建都是在原址上进行的。

街道宽阔,主要道路宽达百米以上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这也在王东那得到了证实,他说,唐朝主要道路宽达百米以上,尤其是朱雀大街宽150米,承天门横街更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宽的,宽达440米。

根据对当时道路的描述,整个长安城东西较长,南北较窄,除去长安东北部的大明宫,长安城整体道路形状呈长方形。

当时道路的壮观景象,我们现在依然有迹可循。其中,大明宫整个宫域可分为前朝和内庭两部分,前朝以朝会为主,内庭以居住和宴游为主。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以南,有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等组成的南北中轴线,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纵街,是在三道横向宫墙上开边门贯通形成的。

现在的朱雀大街依然是西安城市的主干道,虽然不能与唐时期的朱雀大街相提并论,毕竟城市在发展,土地资源也是越来越稀缺。但放眼望去,全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道路宽度是能达到150米以上的。

商圈繁华,热闹的西市被称为“金市”

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东市经营的商品门类有220行,而在唐朝后期,西市一度超过东市的繁华,被称为“金市”。

除了繁华程度,其规模也是相当宏大。据《长安志》记载,东市西市每个市约占2个里坊的面积,室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两个门,两两相对的门市之间,有街道相通。大街的旁边,有众多曲巷,街巷互通相连,往来非常便利。根据考古发掘成果,西市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1031米,东西927米,面积0.96平方公里,其范围在今西安莲湖区东桃园以东、老糜家桥以西、东桃园桥以北、中国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西安劳南市场位置。

对标西安目前的商业布局,不同的商圈都有代表性的购物中心,这些购物中心不仅承载了商品买卖的需求,还集娱乐休闲为一体,发展的愈加成熟,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标志性动作。大唐西市依然延续唐时期的功能,只不过现在规划的业态更丰富,重新修建的更加夺目。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小茹在采访中说到,城市建设城市文化息息相关,城市文化孕育着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同时也彰显着城市文化。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造就了现在整个唐文化以及汉文化建筑群体的整体基调。王东也认为,唐朝的建筑群体确立了纵轴延伸的布局,对后世建筑群体规划产生深远影响。

最新信息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江西省人民[详细]

推荐信息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江西省人民[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