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市民争相用打上来的塔坡水洗手洗脸 戴嘉信/摄
随着一声颇具穿透力的“起水喽”,一汪清水从塔坡古井中缓缓取出。身着汉服的姑娘们手捧铜磐将塔坡水逐个传递,人们念着“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的俗语,争相用这透心凉的井水洗洗脸,祈福一年顺风顺水。一首洋洋洒洒的《塔坡诵文》震撼人心……“佛山初地”塔坡古迹前的传统民俗活动,一切都是那么可感可触,身处佛山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塔坡庙会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塔坡滴水·感恩佛山”——己亥年六月六塔坡庙会暨2019佛山初地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在往年活动的基础上“扩容升级”,持续举办3天。以塔坡庙会为代表的佛山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仪式感和互动性都很强。传统文化元素以活态、动态、可见可感的形式,融入到城市空间和当代市民生活中,自发参与的每个人同时也在共同参与佛山这座城市的文化价值建构。而佛山愈加注重传统文化与潮流范儿、青春范儿与国际范儿的链接,打造多元化的文脉展示体系与文商旅融合的生态共同体。
●南方日报记者 阎锋
民俗文化可感可触 融入城市空间与市民生活
7月6日8时许,兆祥公园内,来自各所学校的百名青少年一字排开,认认真真挥笔写着对联;来自祖庙街道塔坡社区的文化导赏员穿梭于人群中,开始讲解佛山初地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讲述那些从小到大记忆中的温情片断;一众退休的阿姨摩拳擦掌,准备以塔坡为起点,徒步3.6公里前往中山公园,一路游古镇感受其魅力。兆祥公园外侧,一场集文创、非遗文化、岭南文化元素于一体的集市,吸引来往游人驻足互动。
赶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塔坡滴水·感恩佛山”——己亥年六月六塔坡庙会暨2019佛山初地民俗文化系列活动7月6日在兆祥公园拉开帷幕,观仪式、赏展演、趁墟市、逛庙会、游古镇、听历史等活动丰富多彩。首次扩容升级后的塔坡庙会,围绕文商旅融合的主题,陆续展开多场活动。
回眸历史,佛山古镇的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兴旺,社会财富不断积聚,商贾巨富众多,在岁时祈福这一传统广府习俗的影响下,再加上趋利务实的价值观,明清时期,各种赛会节庆越来越多。在众多富商的竞相资助下,佛山古镇一年之内,可谓“迎赛无虚日”,赛会节庆活动之多姿多彩和规模之盛大,比起当时的广州来也丝毫不逊色,可以说在岭南地区之中,以“佛山为甚”。
到了今天,洋面孔的外国朋友、讲着普通话的新佛山人与祖庙老街坊们,争相簇拥在塔坡古迹前,触摸塔坡水祈福“顺风又顺水”,然后其乐融融围坐一桌共享盆菜宴,共同感受参与这场民俗文化活动的兴奋与自豪。这座城市能够在诸多外来人口之间、各行各业之间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形成一定的城市文化心理认同,其背后颇具仪式感的寻根寻源传统民俗活动,居功至伟。
其实还不只是“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的塔坡庙会,与祈福主题一脉相承,一年当中,行通济、佛山秋色、北帝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都会吸引佛山人万人空巷般地自发参与。同时,这些活动的仪式和符号相对较完好地传承下来。一场场传统民俗活动,以其公共性和草根性带来民间的广泛参与,再加上平时依托各类节庆举办的公共文化活动,粗算下来,禅城每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在密度和频率上十分可观。
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以其公共属性首先叠加了人们心中共同的祈福文化,更将坚守行业发展的工商业精神融入其中。
在粤剧博物馆门前广场,多个剧团登台连唱3天大戏。佛山人对粤剧的热爱依旧,时至今日,大大小小的私伙局遍布普君一带。事实上,粤剧已经成为岭南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当然还不只是粤剧,人们可以在塔坡庙会实地感受“中国南狮运动之乡”的功力、参与历史记载中的热闹墟市、争相流连于塔坡庙会感受那股兴奋劲儿,这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佛山人挥之不去的公共记忆,凝聚起这座城市既草根又包容的城市品格。从这些温柔而细腻的细节中,凝聚的是人心,达成的是共识,升华的是城市的精气神,一座移民城市、工商业城市的精神价值建构悄然完成。
其背后,佛山正在打造“博物馆之城”,佛山各界在积极通过各类文博展厅、展馆,对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进行展示的同时,塔坡庙会这样的民俗活动,更以一种活态文化传承的形式,把佛山传统文化的元素,以仪式感强、互动性强的活动环节,活态地、动态地、可见可感地融入到城市综合空间和当代市民生活中。
拓展活动新形式 让年轻一代了解佛山初地
“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商业的融合下,文化历史商业街区将成为人文精神与生活方式共融的生态共同体。”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认为,在评估佛山中心城区祖庙商圈的聚客能力上,历史文化的影响力是“聚”的关键。在文商旅融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传统文化与潮流范儿、青春范儿与国际范儿的链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塔坡庙会,专门增加了市民徒步或骑行感受佛山老城味道,开设历史文化公开课、开展文化创意集市、汉服展示等为年轻人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目的就在于吸引年轻一代更多地关注和了解佛山初地。
“传统民俗文化要转化为多种可见可感的形式,融入城市空间景观塑造,引领城市特色打造,人文环境与自然景观互相融合。民俗文化活化、腾挪、转化到公共建筑、街头巷尾各类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才能系统展现出佛山本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要知道,民俗文化内在的灵魂,是可以让人们长久驻足留恋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云山学者”陈恩维认为。
他曾经撰文指出,佛山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背后,既要着眼于恢复历史原貌,努力构建“点”(文物古迹)、“线”(古街巷、古建群落、旧有景观环境)、“面”(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相结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又要结合佛山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实现静止的、物质形态的文物古迹,与动态鲜活的传统文化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推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化保护的同时,佛山也要能够吸引游客、开辟商机,把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的双赢,使佛山发展成为新兴业态下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事实上,禅城敏锐地抓住了此间的机会。区域内暂时没有设置高铁站点的禅城,在连续两年举办旅游文化周的基础上,于今年“五一”期间,将一场“高铁朋友圈的盛会”升级为国字号的中国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
这背后,禅城意识到旅游业商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将为佛山的文化商业旅游带来重大发展的机遇。从总体上来讲,当前旅游业,已进入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复合型旅游体验转变,旅游的基本要素也由原来的“吃、住、行、游、购、娱”,向“商、养、学、闲、情、奇”等新要素拓展。而佛山作为“千年商贸古镇”的城市个性,完全符合这种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在出行方式上,高铁真正释放了人们的旅游需求,催生了全新的高铁时代的生活方式,高铁的准点率与快速通达,让人们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周末,心血来潮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文商旅融合的视野下,在资本与市场、文化和创意的多重引领与互动下,禅城甚至佛山正在瞄准打造文商旅融合的先行区而努力。
无独有偶,佛山市博物馆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郭文钠认为,传统民俗文化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尤其是在文商旅融合上,佛山有着很强的优势。佛山民俗文化特色明显,底蕴深厚,拥有武术之乡、粤剧之乡、陶艺之乡等诸多美誉,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根据地之一,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独具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2018年底,佛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项、省级48项、市级101项。而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真正将传统民俗文化转化为产业驱动力,更应树立品牌效应,发挥产业、文化与旅游功能的叠加效应,突出产业文化脉络的展示和多元化旅游系统的构建。
■聚焦
从塔坡滴水到屹立湾区,回望佛山智慧的历史坐标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是佛山人耳熟能详的俗语。在距离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不远的塔坡岗,一座古迹、一口古井,是佛山发源与得名的历史坐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塔坡庙会、塔坡取水等颇具仪式性的活动,佛山各界会自发参与,佛山人会传递出发自心底的热爱与尊崇。这种心理来自于哪里?或许正来自于人们对佛山之源的感恩,来自于城市智慧与人文价值的感召。
今年扩容升级后的塔坡庙会,以2019佛山初地民俗文化系列活动的形式,在7月6日的周末提前开锣,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人们的热捧。通过恢复历史记载的举办墟市、广邀戏班唱戏等传统庆贺环节,配合徒步、骑行、公开课、文创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塔坡庙会作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载体,以彰显佛山初地文化自信,讲好佛山故事,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而活动的最高潮则是塔坡井取水、传递水、盆菜宴等。颇具仪式感的民俗文化活动,再度强化和凝聚了佛山人天时地利人和高度融汇的社会共识与人文精神,这是传统文化的向心力,也是回望历史深处感受佛山智慧的绝佳坐标。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塔坡是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发源地。在佛山得名之地的塔坡,塔坡井水千年不涸,见证着佛山的历史与辉煌。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起点上,通过这一城市原点、城市源头之水,观察佛山水系与城市功能的变化、管窥佛山地方社会的变迁,我们会发现,正是得益于水系的润泽与滋养,水陆交通时代内河外海相连的水利条件,在明清时期,佛山就成为“广佛双周期”的主角之一,创下四大名镇之首的荣耀。
在西江水和北江水的滋养下,佛山与广州联手,承担广货与北货宏大交流的商贸枢纽的作用,与此同时,佛山又不满足于“商务甲天下”的繁荣,史载“佛山一埠,为天下之重镇,工艺之目,咸萃于此”。佛山还曾是国内独一无二的生产基地,而且它的产业始终瞄准综合性民用日用产品,满足国内乃至海外多样性的产品需求。
从实体产业的角度来说,佛山又完全没有“地利”的优势,因为这里“无沃土可耕”,同时,不论是木料、丝绸还是矿石等,佛山都实在是一个缺少资源的地方。明清时期佛山没有铁矿,却成为全国冶铁中心;佛山不出药材,却成为中成药之乡;到今天,佛山不出产木材,却成为享誉世界的家具之都;没有钢铁,却拥有全球知名的钢铁市场。
水善利万物。可以说,正是水哺育了古镇冶铸、纺织、陶瓷的完整产业链,水更成为孕育岭南粤剧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商贸文化的源泉,今天“塔坡滴水·感恩佛山”的主题,自然不难理解。水路交通时代,佛山人善于利用天时地利,在人流、物流、信息流之间善于寻找机遇,主动对接市场,把各地市场的需求和各地资源汇聚此地,最终实现实体产业链的上下游深度合作,以手工业和产品立市。
佛山人对“聚”字有着独特而深入的理解,因为正是资源、资本和人才的聚合,佛山实现了从千年商贸古镇向现代化都市的华丽转身。而湾区时代,佛山更要把“聚”的效应发挥到最大,做强广佛极点,激发广佛极点的带动作用。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出发,依托文商旅融合,在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与青春潮流国际范儿等当代生活方式之间,寻求最大程度的链接,构建集人文精神、生活方式与城市发展共融的文化生态共同体,是佛山智慧在当今的延续。
从这个角度说,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上升为佛山的文化符号与文化形象,彰显佛山的文化自信,将最终成为佛山建构城市话语体系的重要部分。未来,包括塔坡庙会在内的传统民俗文化,将不仅是佛山地方文化传统与地方认同的象征,更将成为外界认识佛山、理解佛山繁荣发展智慧与内涵的代表性载体。
■延伸
崇德里古建筑群重修后首露真容
从兆祥公园走进马路对面,崇德里古建筑群就隐藏在这里。此次2019塔坡庙会民俗文化活动中,人们以塔坡为起点,徒步3.6公里前往中山公园,一路游古镇、感受古镇魅力,而经历了重新修缮的崇德里古建筑群也首次向市民开放。
古建筑群见证佛山纺织业两百年兴盛史
红米基石、人字山墙、水磨青砖、屋脊灰塑,远远望去,崇德里已经部分修复完成。走进内部,殿宇式三间两廊、廊檐相间的布局,营造出虚实相结合的意境,而在7月6日的户外高温之下,古建筑内却明显清凉许多。同时,修缮后的古建筑,内部功能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
资料显示,崇德里古建筑群位于祖庙东华里片区,这里从前是名门望族、达官贵人的聚居之地,目前保留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距今已有差不多200年历史,是佛山明清布业巨头均泰布业创世家族冯氏的物业之一。
据闻,清嘉庆年间,冯氏后人冯常携子冯应鸿落籍佛山,于禅城区福贤路纪纲街建起崇德里为族人所居,从此崇德里成为家族居住生活场所。同时在佛山永安路开办均泰布业,这家布业成为经营京布的行业巨头。
透过历史的碎片,可以管窥当时佛山布行业的繁华。所谓京布,是没有织造花色的土布,是一般人通用的衣料,当时的京布业专营批发,不做零售开剪生意,京布业商号主要分布在永安街、源头街、汾流街一带,是佛山当时重要的手工行业之一。
《佛山忠义乡志》记载,京布,专售从江西帮和兴宁帮购进的蓝、黑粗布叫“京布”;京布行,所沽之布,来自南京、苏松者最佳,次则江西蓝、兴宁蓝。销行本地和肇、韶二府,以及西江和北江。当时,佛山建有京布行会馆,堂名“乐和会馆”。
修旧如旧修缮最大化恢复原有风貌
据参加此次修缮工作的专家介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像崇德里这样保留完好的百年历史建筑已经为数不多。崇德里庄宅民居群是清中后期古镇庄宅建筑布局发展演变、由家族式大型庄宅逐渐衍变为多姓混居过程的重要历史见证,是研究清中后期城镇发展和建设、由聚族而居演变为“五方杂处”的发展过程,以及多式多样的纵列式宅第组合布局形式及其发展演变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中,水磨青砖是广府地区明清时期最高规档次的墙体装饰面砖,一般使用在头门建筑的正立面,其结砌依附于结构墙体表面,只作顺砖结砌而不用设丁砖。北方称为“磨砖对缝”。其砖缝之细,刀片都插不进。某种程度上,崇德里古建筑群是佛山历史的见证,而这个两百年前的故事,也是岭南人自强不息、开创盛世的代表,在这里的一砖一瓦能感受到当年家族的辉煌。
崇德里作为岭南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传承价值。在经历200年岁月的洗礼后,建筑结构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崇德里的修复工作要求较高。岭南盛世项目相关负责人罗世锋介绍说,在修缮过程中,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原有建筑基础上,对墙体、雕花窗、天花杉木大梁、双层瓦面等,重新按现代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修缮、加固。同时,还保留了崇德里原有的建筑材料进行还原施工,最大化恢复崇德里原有的建筑风貌,让这里的一砖一瓦重新展示当年的辉煌,让岭南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通过与专业团队的研究探讨以及寻找祖庙文化站、博物馆等文化历史专家的帮助,深入了解到很多岭南建筑的特色设计,整个崇德里的设计都应符合豪宅庄群布局原则,延续岭南巷道空间肌理,四条巷道划分四列建筑,基本按三进结构规划楼栋,每栋既独立,相互间又有恰到好处的亲切尺度。从布局到建筑特色、独特的工艺处理,体现出古代岭南人的智慧和睿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