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香港段/新华社图
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桥隧全长55千米,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
这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将正式通车。今后,香港、珠海、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将极大缩短,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的车程。
回望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之路,从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成前后历时14年。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实际上,港珠澳大桥从最初酝酿建设到如今建成通车,历经了35年的岁月。
奔走伶仃洋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大桥以跨越伶仃洋的建言,就已被提出。
这个人是时任合和实业主席的胡应湘。因怀揣着要为家乡做贡献的抱负,他成为最早进入内地的香港商人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在胡应湘的专访报道中提到了他之所以大胆提出建设连接香港与珠海跨海大桥构想的背景:胡应湘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深知交通网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当时,珠三角工业区亟待发展建设,就必须具备通讯系统、交通系统和电力供应等基础条件,因此,胡应湘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先后在珠三角地区投资建设广深珠高速公路、沙角电厂、虎门大桥、深圳罗湖、皇岗口岸等工程。
1983年,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跨海大桥——内伶仃洋大桥的设想。这也是港珠澳大桥的前身。他与这座跨海大桥的半世缘分,也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2018年2月,距第一次提出该设想已过去了35年,年迈的胡应湘在广东中山出席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景观设计暨工程美学研讨会。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他最早提出的建议是,由香港屯门最西部建一座桥到内伶仃岛,再到珠海的淇澳岛,在规划建设上,借鉴美国的建桥经验,“人家能建的,我们也能建。”
为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及珠三角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1987年,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通对外开放通道,建设一座连接珠海与香港的伶仃洋大桥”的决策。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便从那时开始了为了这座跨海大桥的奔走。
公开资料记录,梁广大曾数次带领珠海市官员遍访世界著名跨海大桥,用9年的时间研究论证、规划设计,终于在1997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珠海市专门设立了建桥指挥部,完成了1/4伶仃洋大桥连接桥的修建(淇澳大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1997年回归前的港英政府对建桥的态度极为冷淡,当时的香港总督彭定康甚至以香港建此桥的时机并不成熟为由,回绝了珠海政府沟通建桥的请求。同年,澳门部分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联合给国务院领导写信,提出希望中央政府能够从多种建桥方案中寻找地区之间利益的平衡点。
由此,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内伶仃洋大桥的建设被搁浅。
直到2002年,内地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珠三角地区城市群崛起,而香港却面临经济下滑的挑战。此时,胡应湘再次提出了兴建港珠澳大桥的计划,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明确表示支持,香港政府随后主动向中央政府提出修建港珠澳大桥的建议。
200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开展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并同意粤、港、澳三地成立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全面开展各项前期工作。次年4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各项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Y”字路线
从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到正式开工建设,中间经历了5年的规划、设计、论证等种种过程。从选址到路线,从投融资到工程技术……考虑来自于方方面面。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官网介绍,从2004年开始,针对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结论、协调通航标准、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港珠澳大桥投融资方案及三地框架协议等问题,为确定可行性方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曾多次增设专题展开反复论证。
比如针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专题研究,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召开“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影响专题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2008年11月,国家渔政局最终批复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专题研究报告》。
针对大桥建设工程的资金,2008年举行的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提出,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采用“政府全额出资本金方式”,主体工程资本金总额为157.3亿元,其中内地政府出资70亿元,香港出资67.5亿元,澳门出资19.8亿元,资本金以外部分由粤港澳三方共同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通过贷款来筹集。大桥建成后实行收费还贷,港、粤、澳三地政府分别负责口岸及连接线的投资。
对于最受关注的选址问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在对《纵横》杂志的口述中,详细还原了当时的种种经过。他说,在当时,从路网连接以及物流发展来考虑,在香港的落脚点定的是香港机场旁边的散石湾。对于珠海,可供选择的落脚点很多,有人建议珠海把九洲列岛推平,几个岛连起来设为口岸,通过港珠澳大桥接到九洲大道上,但作为珠海唯一的主通道,九洲大道本来就已经很繁忙了,这样但设计不利于城市交通。
另外也有人建议从城市上空接高架桥过去,但珠海反对这样设计,希望港珠澳大桥能够连到横琴岛,但是横琴岛在澳门西边,可澳门面积较小,从地面上建桥根本不可能;澳门以后要修地铁,从它的地下钻过去,甚至从澳门半岛和氹仔岛之间的水域底下穿过来也不行。
“我们沿着澳门海岸从头至尾都跑了一遍都没找到合适的地点,很失望地往回走的时候,刚好走到澳门口岸和拱北口岸之间,发现有一块地方。我们拿步子来回量了一下,有六七十米的样子,就想:如果从这地底下走,穿过拱北以后,再从前面出来连到横琴,不就不会影响澳门了吗?我们把这个方案拿出来,经过专家论证,三方都表示接受,终于把路线走向定了下来。”苏权科回忆说。
由此,经过多方论证,港珠澳大桥最后确定的路线是:香港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字形,一端连接珠海,一端连接澳门,全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由此而来。
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专家委员会委员肖耿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称, 以“Y”字形路线连接香港与珠海、澳门,将能最大化地发挥大桥互通互联的重要性作用,其中,横琴岛被纳入联通的设计,不仅解决了路线规划建设的技术难题,也在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从珠海澳门的关联发展上来看,横琴在其中呈现出的是‘小香港’的作用,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完善,如今珠海澳门与香港通过港珠澳大桥直接通联,横琴从经济模式上可以进一步学习香港,发挥其地缘所产生的优势。”肖耿说,一旦横琴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区,一个微型香港,将会吸引大量公司与人才流入珠海与澳门,以及粤港澳大湾区。
寿命120年
2009年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批准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标志着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已顺利完成,港珠澳大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当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开工仪式举行。伴随着第一斗泥沙的挖掘出海,从1983年最初提出设想,到这一刻,奔走筹划16年,港珠澳大桥终于建设开工。
港珠澳大桥路线起自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接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珠海连接线,止于珠海洪湾,总长约55公里(其中珠澳口岸到香港口岸约41.6公里)。其中,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的主体工程长约29.6公里,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负责建设和运营管理。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介绍,大桥主体工程采用桥岛隧结合方案,穿越伶仃西航道和铜鼓航道段约6.7公里采用隧道方案,其余路段约22.9公里采用桥梁方案。为实现桥隧转换和设置通风井,主体工程隧道两端各设置一个海中人工岛,东人工岛东边缘距粤港分界线约150米,西人工岛东边缘距伶仃西航道约1800米,两人工岛最近边缘间距约5250米。
海中桥隧主体工程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采用100公里/小时,桥梁总宽33.1米,隧道宽度采用2×14.25米、净高采用5.1米,设计使用寿命达120年,并要求能抗8级地震,抵御16级台风。
2016年1月28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横琴北互通至洪湾互通段高速公路工程正式通车,较计划提前一年。这也是港珠澳大桥各建设主体中首段交付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
同年2月28日,港珠澳大桥桥墩和人工岛主体工程完成;6月2日,港珠澳大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最后一座钢塔完成安装,三只“超级海豚”形钢塔屹立伶仃洋海面,标志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全面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贯通,进入桥面铺装阶段。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贯通。这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当今世界上最长、埋深最深、综合技术难度最高的沉管隧道。至此,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全线亮灯。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将迎来正式开通运行的历史性时刻。珠港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在开通前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珠港澳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通车后将形成三地“1小时生活圈”的战略目标,珠三角同城化、一体化的时代即将到来。
肖耿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港珠澳大桥所带动的不仅是港珠澳三地的互通互联,更能直接带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走向快车道,为未来湾区的业态发展,以及在湾区工作生活的人才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
孟凡超说,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经济价值也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会为区内经济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
对于这座历经5年规划、9年建造的超级大桥的身后未来,孟凡超充满信心。
(实习生孙小咪对本文亦有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