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雕大师--张宝贵·   ·鸡鸣闻三省--4A苏木山·   ·赤峰:红山文化,魅力草原·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人物/英才

导演穆丹:要拍尽南京文化,首部影片《环城七十里》

时间:2014-08-21 12:39:43  来源:金陵晚报 中国前沿资讯网  作者:郝也

  南外毕业,从初中到大学一路学德语,毕业后又去德国留学,很多人以为穆丹将会从事语言方面的工作。可事实并非如此。

  花了N年时间漂在北京创作民谣,策划过N多个电视节目,读过N年经史,习过N年书法……现在40多岁的穆丹又成了新生代导演。他导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反映家乡南京文化的。影片名《环城七十里》,是他早就想好了的,源于学生时代一次难忘的行走。

  青春就像一次次“环城”

  环城,是南京外国语学校的一个老传统,始于上世纪70年代。穆丹是南外78级德日班的学生,是南外最早参加环城的一批人。他在电影片尾的导演手记中这样写道:“1983年春,我们初三德日班在钱铁锋老师倡议和带领下,进行了第一次环城,出发38人,到达27人。三十年来成为南外传统,保留至今。”

  “第一次走城墙,感觉就是一个字:累!”穆丹说,小学四年级开始住校,没怎么接触过外面社会的学生,突然走城墙,会很震惊,但走到最后就只剩下累。

  很长时间,他一直不理解当年那次城墙行走的意义,说是磨练意志、了解城市文化,都对,但又不完全对。直到现在,拍了《环城七十里》,他仍然认为自己不能完全解读其意义,这也是他为什么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你完全理解的事情,只需要直接传达给别人就行了,没必要拍电影”,正是因为不理解,才有空间去琢磨去玩味。

  电影《环城七十里》就是以南京外国语学校这样一个真实的传统为创作背景,讲述的是一群高三学生毕业前最后一个春夏的故事。

  穆丹觉得,青春就像“环城”,它毫无意义,从起点到终点走一圈,起点就是终点,像画了一个毫无意义的圆圈,但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有暴走、冲突、疲惫、怨恨等各种体验,这种无目的的展现、发现和体验,才是青春的真谛:一场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行走。

  古老与青春在城墙上共生

  电影全部在南京取景,以南京明城墙这座全世界最长的城墙为主要意象,呈现了一个诗意、青春的南京。

  他说,当时没想到能拍得这么漂亮,因为城墙修复了以后跟小时候不一样了。结果上去以后,一拍特别漂亮,前景是很青春的小孩,后面是几百年的城墙,再后面是南京林立的高楼,青春、古老和未来,和谐地共生。

  细琢磨,南京城墙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而且它妙就妙在不是传统的东西南北四四方方的,而是按照山形水势修建,蜿蜒曲折、非常漂亮,它不仅是明代的,也是清代的,也是民国的,整个历史就在城墙上。另外,南京城墙好就好在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风景区,它直接是在城区里面,城墙跟高楼贴着,虽然这个古代最高建筑的高度跟现在的高楼没法比,但是它体量大,不断蜿蜒,气势上足以压得住那么多高楼。用城墙贯穿整个南京,非常现成而且有代表性。

  至少要拍三部电影讲南京

  穆丹去过很多城市,但最多在外面待两三年,就会回南京待上一年,觉得这样才能接上地气,才能重新找到面对生活的姿态。

  为什么要拍电影?而且要拍南京电影?穆丹说,首先他是南京人,对这座城市有很深的感情,“至少要拍三部表现南京文化的电影,才能宣泄掉我对南京的理解”。他用的词是“理解”,因为对南京的感情是不变的,但理解会随着年龄深化和累加。

  另一方面,也是看准了江浙的电影市场。国内电影工作最发达的城市是北京,但选演员、找场景,还是要来江浙,而且电影票房的主力也是江浙的观众。“这里有资金、有演员、有美景,为什么不能在这里办电影公司呢?”他就是瞄准江南,想发掘、展现江南的美,江南丰富多彩的文化。

  《环城七十里》预计年内上映,票房目前无法估计。但穆丹已经想好了下一部电影的题材,“会是一个古装片,讲东晋时期的故事”,他喜欢二王的书法,深入研究过国学,他对东晋南京的理解和想象,将在电影中展现。

最新信息

  新形势下探索军民文化融合的特点[详细]

推荐信息

  新形势下探索军民文化融合的特点[详细]
中国城市文化传播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39152号-2
郑重声明:本网页面构造与内容设置全部为自主创意,如有模仿或雷同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