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探索军民文化融合的特点规律,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为推进强军目标实践聚集正能量,是在中国梦强军梦感召下实现军地双赢的重要途径。
淮北大地的红色文化积淀,是中国革命与战争历史长卷的经典缩影。小李家庄、文昌宫、双堆集……处处留存着献身新中国的豪情壮举,传唱着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贯穿着坚决听党话、铁心跟党走的忠诚信仰。淮海战役所形成的“统筹全局、协同作战,不畏强敌、以弱胜强,依靠人民、团结拼搏,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淮海决战精神,是淮北人民为之骄傲的文化财富。
长期以来,淮海战役形成的军爱民、民拥军优良传统,始终成为构建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精神文化旗帜。近年来,我们着眼构建红色文化长廊,打造“美好乡村”靓丽名片,将抢救、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纳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构建文昌宫、小李家庄、双堆集三点一线的淮北红色文化长廊,先后建成双堆集烈士陵园、小朱庄战斗烈士墓等17个国家级和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我们新建了一座占地200亩的淮北市烈士陵园,将散落在全市乡村的6048座烈士墓集中迁进烈士陵园,让烈士英魂“入园归队”。
淮北地处中原腹地,是战时北方军团进浙入闽的战略通道,防卫作战、保桥护路、空勤警戒任务繁重。为此,我们主动把部队机动保障需求融入交通网络建设,把战时人民防空要求融入城市发展进程,把军民两用技术转化融入科技创新工程,把军地信息资源互用融于“数字安徽”战略,先后完成了市县(区)两级国防动员指挥中心、人防基本指挥所等10余个重大军事设施建设,实现军事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网络互联、信息互通、指挥一体。
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是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决定因素。我们坚持不懈地挖掘和弘扬伟大的淮海战役支前精神,探索拥军支前新模式,奏响爱国拥军主旋律。为将崇军情结、血性魂魄嵌入城市精神血脉,我们连续打造《大哥》《大姐》《大嫂》《血战小朱庄》《砺剑相山》等文化精品,让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砥砺精神、锤炼品质、陶冶情操。市文联组织千余人次书画家“进军营送文化”,市双拥办编辑出版《淮北双拥风采》系列丛书等,成为军民情注双拥、心系国防的情感纽带和文化桥梁。特别是我们把先进军事文化的精髓,融入企业文化的特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的德育培基、融入政务文化的作风锤炼,形成了军民文化融合的良好氛围。现在,全市共有47家国家级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主动与所在地武装部“联姻”,集中编建了防化救援、电子频谱等8支新型民兵应急力量,2000余高科技人才、1700件军民通用装备有了“军用户口”,应战应急能够迅即“随军支前”。皖北煤电淮化集团先后为我国发射“神舟”“天宫”“嫦娥”等研发生产先进推进剂产品,同时也为驻军和后备力量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国防热”促进了“生产热”,“企业团”发展为“拥军团”。近年来,淮北市先后3次蝉联全国文明创建先进城市,4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李海峰等一批先进典型。
军民文化融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时代课题。我理解,此次解放军报社和我们以军地联合的形式,在淮北这块具有深厚拥军爱民传统的土地上举办军民文化融合主题研讨会,本身就是一次军民文化融合的具体行动,也必将对我们在新时期传承拥军爱民传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未来工作中,我们将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着力在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下功夫,使军民文化融合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激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