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秦皇岛市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与社会“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矛盾,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难题。
“秦皇岛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社会力量对节庆和展览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讲座、场馆建设、舞台表演、文化艺术培训等的经费赞助,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从体制机制、市场环境、项目用地、税费优惠、资金扶持、贷款贴息、场馆补贴、演出补贴、活动奖补、激励机制等10个方面给予鼓励。”秦皇岛市文广新局局长李文生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越来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群众对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要求进一步扩大,服务方式要求进一步改进,服务途径要求进一步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秦皇岛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党委、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为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秦皇岛市图书馆2009年起创办了“秦图讲座”,与秦皇岛市国学研究会、诗词协会、灯谜协会等社会力量合作,组织专家学者义务为市民讲授国学、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知识。秦皇岛市还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每月在秦皇岛市文化广场举办1场以文博知识为主的“故宫大讲堂”。如今,“秦图讲座”已经成为秦皇岛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品牌,深受市民喜爱,仅2011年至2012年就举办讲座189场,参与听众11170人次,成为传播文化的窗口和大众继续学习的终身课堂,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以来,北戴河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高校资源优势,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水平为目标,全面启动了怪楼艺术片区项目。该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建设,解决建设资金难题。引进6亿元资金建设了河北画院北戴河分院、梅墨生艺术馆、蒋世国美术馆、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八大项目,走出了一条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连片开发的成功之路。省委常委、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强调:“要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民俗风情等为依托,积极打造节庆文化活动品牌,抓好社区、乡村、校园、企业和家庭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工程,把更多的‘文化大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要拓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除企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外,秦皇岛市的一些个人也参与到了其中。地处昌黎县西王庄村的“新农村图书馆”占地600平方米,是农家妇女张艳玲和丈夫赵润明1981年创办的一所非盈利公益性家庭图书馆。累计投资30余万元,现已拥有5万余册门类齐全的图书,30余种杂志,成了附近乡亲的资料库。该图书馆已经成为冀东一座具有标杆意义的农村图书馆。
投资一千万元将老港口“高级员司俱乐部”改建成港口博物馆;将闲置的秦皇宫(主题景区)建成北戴河博物馆;在多方资助下,草根艺术团体“小西藏”艺术团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公益演出;抚宁县热心公益事业的彩虹文艺队,将快乐带给家家户户;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地秧歌”省级传承人宋建亮创办的昌黎县“黑豹”艺术团,用市场的力量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近年来,秦皇岛市涌现出一大批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典型事例。
省文化厅与秦皇岛市政府建立了暑期合作机制,每年组织省直院团来秦演出,指派业务处室进驻秦皇岛,指导协调暑期文化工作。据统计,秦皇岛市2013年暑期的重点文化活动共有9大类、100余项、5000余场次,其中社会参与的就有30项、1600余场次,占全部活动的三分之一,比上年同期增长20%。“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使文化部门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回归,更好地发挥政府投入资金的杠杆作用,缓解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不足。”秦皇岛市文广新局调研员孙贵祥表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利于推进各类具有资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公平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政府唱“独角戏”,到如今的多方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合唱”,秦皇岛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