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是个让上海市民又爱又恨的“事物”。爱,从火爆的彭浦夜市、铜川路夜市可见一斑;恨,则是缘于“吵闹到半夜”的各种扰民。最近一则新闻,又把人们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夜市这一话题——设在锦江乐园内的台湾士林夜市开张甫日就迎来了1.5万名“饕客”。
夜市文化由来已久,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唐朝诗人王建就曾在其《江馆》一诗中,用“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的诗句,勾勒出当年江南夜市的独特韵味。昨天,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复旦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翁瑾。在他看来,夜市是一座城市最具平民文化底蕴的地方之一;在体验式消费日益兴盛的今天,夜市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也应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性的承载空间。
“上海已提出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对上海来说,文化消费将是都市旅游的核心,但拿什么样的文化给旅游者呢?恐怕应更多地展示上海时尚的海派文化、独特的生活方式等。”翁瑾认为,靠旅游景点来拉动旅游消费,是每座城市都能提供的标准化旅游产品,但旅游者往往更愿意去感受每座城市独特的市井文化、社区文化。
纵观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大多都有些独具当地特色的文化体验旅游项目。一份巴黎的调查显示,逾七成旅游者都会把探索巴黎作为首选。这就意味着个性化的街区、当地风情的集市是最受旅游者欢迎的地方;对城市旅游开发来说,如何展示自己的社区文化,打造体验式旅游产品是重点。”翁瑾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夜市也应和博物馆一样,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地标性的承载空间。
“夜市的形成需要历史积淀。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以小吃为主体的夜市大多已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翁瑾介绍说,以我国的台湾地区为例,经过多年发展,夜市不仅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是当地文化的一种反映,“像台湾的不少夜市,很多档口就是一本活着的历史书,老板可以跟你讲述这里曾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对游客来说,通过对夜市的体验,可以让自己充分融入到一座城市之中,对一座城市有所体验和认识”。
夜市的确也会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不少难题,比如说城市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翁瑾认为,对城市管理者来说,把夜市视为洪水猛兽还是文化传承,意味着理念的变化和治理方式的挑战;但必须认识到,城市发展面临着异质性的问题,需要城市更多地突出其个性,“从这一点来说,利用好夜市这一活着的城市文化,城市就可能拥有一张吸引人的旅游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