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该报告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涉及34个城市。从综合指数排名看,珠三角位于第一,长三角居次席,京津冀垫底。该报告第一次提出城市群的首位比指数,揭开城市群发展的一个新的密码。
日前,本报驻京记者采访了《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先生。
揭开城市群发展的新密码
燕赵都市报:《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的指数框架包括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和首位比5个一级指数,其中文化指数和首位比指数是最重要的创新之处。为何这样设计城市群发展指数体系?为何强调首位比指数?
刘士林:文化指数和首位度指数,是我们最重要的创新之处。文化始终是影响城市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很多人来到或喜欢某个城市,除了更高的物质待遇或实惠,也出于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文化资本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以城市文化功能为核心的文化城市正成为全球城市的主流发展趋势与重点战略目标。
强调首位比指数,根本原因在于“寡头式”的“一城独大”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这个指数主要考察城市群内部的层级体系是否均衡,主要用来测量区域最大城市与整个城市群的比值,首位度偏低,说明城市群的集聚方面存在问题,首位度过高,则说明城市群存在着“寡头”现象,城镇体系发展不成熟。国际知名学者芒福德批判大都市为“暴君城”,就是要反对过分集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也是出于同一种思路。
何谓文化城市?
文化城市是一种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核心是一种以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为主要生产资料、以服务经济和文化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以人的知识、智慧、想象力、创造力等为主体条件、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推动个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理念、形态与模式。文化城市的核心机制在于吸附、汇聚、积累和生发“人气”,将不易测评的文化发展设为一级指数,对软实力水平普遍较低的中国城市群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京津冀城市群为什么垫底?
燕赵都市报:《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的研究对象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你们对这三个城市群的总体评价是什么?
刘士林:首先,“京津冀发展最快、长三角持续性强、珠三角步履放缓”是三大城市群在现阶段的总体特征。与此同时,三大城市群正逐渐从“数量-规模增长”过渡到“质量-内涵增长”的新阶段,从“铺摊子、扩圈子”的粗放型城市化进入“调结构布局、深度城市化”战略调整期。
其次,在三大城市群综合指数排名上,目前,珠三角城市群位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津冀处于垫底位置。在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和首位度五个一级指数中,珠三角在人口、经济、首位度三个指数上占有明显优势,只有文化指数较低,生活指数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差距并不大,较为均衡的发展现状是珠三角城市群居首位的原因。但要说明的是,这种优势并不是绝对的,三大城市群的发展各有亮点和短板,目前尚没有一个可以在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两个。
再次,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差距正在明显缩小,初步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格局和“均衡化”发展趋势。这既反映出三大城市群近年来在人口、城市经济、生活质量等方面不断优化进步,也显示出京津冀和长三角在纵向发展上快于珠三角的事实。
京津冀城市群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燕赵都市报:根据“首位比”指数,京津冀城市群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了什么问题?京津冀城市群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刘士林:从首位比指数看,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首位比、文化首位比和生活首位比都处于劣势地位,是其最大软肋,表明京津冀距离一个理想的城市群还有很大差距。
原因很简单,以城市文化为例,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津冀地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作为国家首都,北京在区位、政策、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文化中心。这一点不仅是广州,也是曾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心的上海无法相提并论。以文化市场为例,北京文化艺术品交易总量达360亿元,占全国的63%,也是全球最大的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值也达到12%。这是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发展指数“高高在上”的根源。但另一方面,所谓“大树底下不长草”,在人口、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优势明显的首位城市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四周甚至还存在着一个环首都贫困带。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市层级矛盾过于突出,是京津冀城市群综合排名垫底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要重点克服的问题与矛盾。而理想形态应该是适度分散各种资源,在城市群内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面临哪些环保挑战?
燕赵都市报:2012年以来,京津冀霾污染成为非常突出的污染问题。您如何看待京津冀城市群在环保方面遭遇的挑战?
刘士林:京津冀霾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看,关键还是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建设文化型城市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等命题,科学阐述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与重点目标。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就要扬弃“以邻为壑”、“单打独斗”的“单体式”城市理念和发展模式,树立发展在城市化区域内具有良好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以有效解决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激化的对立和冲突。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更要改变过去以人口、经济和交通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经济型城市群”模式,树立更加看重文化、生态和生活质量的“文化型城市群”理念。城市的本质是文化,文化城市群代表了城市群发展的更高形态。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形成十个城市群,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个国家级城市群,以及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原、长江中游、关中、川渝城市群等7个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群。按照国家发改委的目标,下一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将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参与更高层次的合作与竞争。另外还要再打造哈长、呼包鄂榆、太原、宁夏沿黄、江淮、北部湾、黔中、滇中、兰西、乌昌石等10个区域性城市群。
刘士林简介:
刘士林,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文化学、城市科学研究。兼任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城市群蓝皮书》主编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上海市政府及国内省市委托项目多项。 |